“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

3月14日凌晨,面对近期突然指数级上升的疫情,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发出了这样的“灵魂一问”。而这或许也是被疫情反复折磨的人们,最想知道的答案。

洋洋洒洒两千字,张文宏想说的内容,概括起来不过一句话:病毒的毒力已经明显降低,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躺平的理由。一旦迅速开放,会引起短时间内大量人群的感染,即使再低的病死率也会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生活的短暂休克。

解释和回应来得既接地气,又很及时。过去几天,眼看着疫情出现反弹,#那些被疫情偷走的时光#意外冲上了热搜,顶在首屏的那条消息明晃晃地写着: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短短十个字,却道尽了疫情三年来的无奈、遗憾和疲倦。本以为胜利在望,却没想被奥密克戎杀了个回马枪,情绪上面难免“破防”。躺平吧,毁灭吧,累了……在层出不穷的调侃里,大众对防疫的疲态在所难免,但殊不知,防疫最忌讳的便是疲倦。

疫情定格了生活,却没定格时间。既然日子还要往下过,安全就是一切的前提,生命安全也好,生产安全也好,都是防疫的题中之义。过往数轮疫情经验证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仍是以最小防控成本达到最佳防控效果的最优路径。

反过来说,防疫一旦躺平,就是覆水难收。从英国到韩国,世界范围内动过这种心思的国家不少,实践起来的也不少,但结果却通常是一败涂地。单以韩国为例,“与病毒共存”计划实施几个月,确诊人数便已经收不住了,进入3月中旬,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连续数日超过30万例。

躺平并不能躺赢。气可鼓而不可泄,对防疫来说也是如此,倦态情绪人之常情,但万不能以生命健康为代价,当务之急仍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严防死守扣紧防疫链条才是战胜新冠病毒的必由之路。

归根结底,越是事出突然,越要保持冷静。现下时刻,与其消极地争议清零还是共存,倒不如实实在在地与病毒“正面刚”,比如近期新冠抗原自测产品的上市,就不妨将其看作是一场防疫策略的升级。

防疫靠的是科学,而不是“口嗨”。精准的防疫措施仍在持续,疫苗的接种仍在推进,国产新冠药物研发仍在加速……可以看到,这才是争议之外真正有意义的存在。就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的,中国应该坚守自己的防疫政策,在精准防控上下功夫,既把防疫做好,又让经济生产、群众生活不受影响。

在文章的最后,张文宏也给出了回答:当我们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将到来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杨月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