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今年9月至11月开展私设“景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私设“景点”乱象严重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规范旅游市场,促进景点的合法化、合规化经营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寻找“原生态”、挖掘“小宝藏”,成了很多人的出行选择。因此,私设“景点”也呈现出野蛮生长的态势,风险与危险悄然滋生。比如,2019年8月,湖北鹤峰县网红景区躲避峡山洪暴发,造成12人不幸遇难;四川成都彭州龙门山龙漕沟野生“景点”不久前突发山洪,造成了7人死亡、数人受伤的悲剧……泛滥成灾的网红景点为人们敲响了警钟,迷人外表下暗含着致命危险。文化和旅游部重拳整治私设“景点”问题,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私设“景点”问题之所以屡禁不绝,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正规景点总量偏少、同质化严重、收费较高、游客体验感差,而私设景点往往收费较低,更容易揽客。另一方面,按正规程序开发旅游景点,需要向住房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多个部门报批,相关手续办理程序烦琐复杂,甚至部门之间还会互设前置,使得一些商家嫌麻烦不愿走正规手续。

由于缺乏监管约束,私设“景点”造成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生态环境破坏,游客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欺客宰客频现等等。一个地方要获得良好的旅游口碑,需要多年苦心经营,毁掉却只需一个负面事件。对私设“景点”,不能放任不管。

私设“景点”沉疴顽疾由来已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打好治理“组合拳”。监管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旅游法等法律规定,对于破坏生态、缺少安全设施等问题突出的私设“景点”,依法严厉取缔;对一些设施和服务完善,游客评价较好的景点,可通过提供“一站式”快捷服务,减少中间审批环节,使之尽快转型为正规景区。旅游市场主体应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确保经营活动证照齐全、无乱收费、无虚假宣传等问题。同时,做好市场调研,精准对接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开发更多原生态、有特色、接地气的旅游产品。

乐而不忘忧,安而不忘危。旅游是一种放松,但放松不是松弛,广大游客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事先通过权威渠道摸清旅游项目状况,选择正规景区,不能一味跟着网红走、跟着达人转,轻易前往未开放开发和高风险区域,否则很可能让“尝鲜”变成“尝险”。

相信随着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开展集中专项整顿,私设“景点”问题将会得到有力遏制,游客的人身安全将更有保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