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七夕”刚过,“鲜花刺客”却成了一个关键词。有网友吐槽,满心欢喜选了一束花准备送朋友,等到结账时却被不透明的价格“刺”伤;还有网友抱怨,网上选购的直邮鲜花看起来很便捷,但收到花时就像开“盲盒”,无法确保质量。
自从这两年高价雪糕不时引发争议以来,“××刺客”就大有成为消费领域流行词的势头。不少人印象里,一根雪糕以往的价格也就两三块钱,可如今要是事先不看仔细、随手从便利店的冷柜中拿出一根,结账时可能就会吓一跳,“猝不及防地用高价‘刺你一刀’”,据称相关话题已在国内网络社交平台上引发了数亿人次的讨论。随着“雪糕刺客”备受关注,“××刺客”逐渐成了那些套上消费新花样、身价就倍增的日常食品代名词:上海一女子超市买两个水蜜桃92元,6颗话梅128元,瞬间吃啥都不香;一包售价9元的酸辣粉,净含量只有10.6克,有人开玩笑称可以“直接往嘴里倒开水”……
“不要轻易拿不认识的雪糕。”被“雪糕刺客”伤得不浅的网友总结说。显然,既然“××刺客”可以套用到很多场合,“不要轻易拿不认识的××”也足以成为消费者必须牢记的消费箴言。“××刺客”看似调侃,却道出了很多消费者的无奈。都说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品质化、个性化消费日渐成为新趋势。然而,防不胜防的“××刺客”,反倒给人另一种印象:一些名义上聚焦品质消费、个性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无非是变着花样、制造一些消费噱头,千方百计地让消费者为高价买单。各种“××刺客”的流行,不是说消费者不能接受高价,其更多表达的,是消费者对价格与品质明显不符的不满。
“××刺客”表面上刺中的是消费者的荷包,更深层面,损害着消费者的获得感。可能有人会说,毕竟商家没有强买强卖,结账的时候放下面子拒绝支付不就行了。关键是,不能忽略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套路,比如,一种商品人们熟知的计价是以“斤”为单位的,“刺客”的套路可能就是以“两”为单位的;还有一些商场把不同等级的同一种水果有意无意混放,虽然也是明码标价,但却考验消费者眼力。说起来,只要消费者足够精明、擦亮眼睛,的确可以拆穿这些套路,问题在于,其破坏的是人们在过往熟悉场景下的消费预期和共识。至于另一些商品像部分“天价雪糕”那样,广告宣传的品质与真实原料不符,就涉嫌欺诈了。
让人放心的消费环境,不能总是充满套路,以致最终只能靠消费者时时刻刻谨慎小心。随着诸如《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等更具体规定的实施,各级监管部门应该持续加大消费市场检查整治力度,用更让人放心的市场环境,护航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