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陪诊师”作为一种新型职业在社交平台上火了起来。除了北上广,重庆、河南郑州、湖南长沙、四川成都这些城市中的“陪诊师”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业内相关人士表示,当下“陪诊师”职业层面的火热和陪诊这一行业逐渐走向标准化密不可分。

“陪诊师”被称为“贩卖时间的人”,这一群体今年已经多次受到媒体关注。从现实来看,这一新职业的诞生的确有一定必然性。比如,一些患者到外地求医,不熟悉交通和就医流程,这个时候如果可以“购买”到相应的服务,的确能够增加不少方便;还有一些则是独居的老年群体、独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就医时无人陪同,“陪诊师”也能够帮助解决“痛点”。

当然,这个行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发育也未必成熟。比如,有业内人士就表示,“陪诊师”的大多数职业培训都像微商:因为是新行业,没有明确的准入门槛和资格证书。同时,这一行业也未形成相对透明的价格体系。此外,社会对该行业的了解也还远远不够,如有些人对陪诊这个词儿比较误解,以为是黄牛,是卖号的……不过,随着市场的自我探索和完善,相信这些问题都只是阶段性的。

和关注其他新职业一样,社会关注“陪诊师”,往往离不开对于薪酬的关注。现在关于“陪诊师”,一个比较吸睛的点就是——“月入过万”。但从业内人士的反馈看,这不过是对该行业一种想当然的“美化”而已。月入过万的“陪诊师”的确有,但注定是少数,且它也对应着同等的劳动付出以及相应的专业能力积累,并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轻松赚大钱”。因此,对于这个刚刚兴起的行业,也要警惕拿“高薪”来捧杀它。

另外,关注“陪诊师”这个行业,也不应该少了另一个维度的审视。那就是,“陪诊师”越受欢迎,是不是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人群的就医成本就越高?一些相对特殊的群体需要他人陪同就医,或者说需要跑医院拿报告之类的服务,这种情况下请“陪诊师”当然意味着方便。但是,如果一些老年人就医,仅仅是因为医院的就诊流程太繁琐,或者是不懂智能化服务而不得不额外花钱来“陪同”就诊,这是不是也说明,医院的就诊服务原本应该更优化一些?比如,这几年,线上预约挂号的要求就难倒了不少老年人,为此舆论也呼吁应该为高龄老人开通绿色通道。

换言之,作为新职业的“陪诊师”,固然可以为一些群体的就诊带来方便,但这并不代表着它可以代替或是削弱医疗机构本应该提供的相关服务和对就医流程的优化。毕竟,“陪诊师”服务需要患者额外掏钱,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都只能通过请“陪诊师”才能安心方便地看个病,这未必是件好事,因为它可能意味着个人医疗负担的增加。所以,“陪诊师”的火爆,与医疗服务本身的继续优化,给患者就医带来更多便利,这两者应该一码归一码。也就是说,“陪诊师”可以给一些群体提供选择,但它不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刚需”。尤其是在老龄化继续加深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群如何能够获得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这部分责任不该完全让个人雇佣“陪诊师”来承担。(朱昌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