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略大参考,作者 | 杨知潮,编辑 | 原野


(资料图片)

雷军曾在社交媒体上做过预测:当电动汽车行业成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即使按照这一比较 " 悲观 " 的预测,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外也还有三个巨头的位子。

2023 年开年,汽车市场陷入低谷,但比亚迪却迎来新巅峰。

4 月 10 日,比亚迪发布云辇控制系统,这一黑科技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 在它的加持下,汽车用三个轮子也能正常行驶。

科技只是工具,比亚迪更大的底气还是在销量上。3 月份,新款车型让比亚迪秦 PLUS 超越了卡罗拉和轩逸,将 A 级轿车——燃油车最后一块强势市场也夺走了。海豚在小型车领域占据半壁江山,比亚迪元 PLUS 稍微一促销,就成了最畅销的 A 级 SUV。

到今年 3 月,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 35% ——丰田、本田和日产曾经因为在中国市场的畅销,被称为日系「三杰」。其中销量最好的丰田,市场份额也不到 10%。

「三杰」地位在新能源浪潮中岌岌可危。目前来看,比亚迪接近老大丰田的地位,剩余的两个席位,谁最有希望拿下?

01 没有对手的比亚迪

比亚迪已经成为了超越汽车市场周期的存在。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汽车市场以混乱、萧条、降价为主题,但无论市场如何萧条,似乎都没有影响到比亚迪的增长。

今年 1 月,中国汽车市场延续了去年年底开始的颓势,销量同比下滑 37.9%,各大品牌均损失严重,部分品牌如小鹏的销量干脆腰斩。强势如理想,也仅能够维持同比增长 23.4% 的销量。" 倒春寒 " 中,比亚迪反倒同比增长了 6 成以上。此消彼长,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在这一月份达到了恐怖的 37.1%,比第二到第五名之和还要多。

随后,各大车企展开了价格战。

降价有用,但作用有限。中汽协的数据显示,3 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258.4 万辆和 245.1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5.3% 和 9.7%。但放到整个一季度来看,国内汽车产销分别下降 4.3% 和 6.7%。

但如果品牌本来的号召力就强,那降价就非常有用。比如比亚迪,受益于降价策略,3 月份销售 20.7 万辆,同比增长 97.4%。一季度累计销量 55.2 万辆,同比增长 92.81%,远远高于大盘数据。今年 3 月,新能源车最畅销的五款车型里,比亚迪独占四款。

在一些细分市场,比亚迪打败了包括丰田在内的燃油车品牌。

今年 2 月,比亚迪推出秦 Plus 冠军版,把价位下探到了 10 万以下,正式向雷凌、轩逸、卡罗拉组成的日系 " 三大妈 " 发起挑战。到 3 月时,秦 PLUS 系列的销量已经超过轩逸和卡罗拉之和。这是极具代表意义的一刻—— A 级轿车是中国前二的细分市场,也是新能源车此前一直没能拿下来的一块市场,直到比亚迪出手成功。

同样被颠覆的,还有国内的小型车市场。此前,它长期由丰田、本田、日产以及大众统治。从 2022 年上半年开始,海豚产能跟上,销量逐渐起飞。到今年 3 月已经达到 27687 台,按照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这超过了其他所有小型车销量之和。

就这样,比亚迪以 89.5% 的增速、超过 54 万量的销量、超过新能源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成为一季度汽车市场里的一枝独秀。在全球市场,比亚迪销量也压过特斯拉,位居第一。从这些维度来看,比亚迪已经成为新能源领域的 " 丰田 " ——这是它在早期就被拿来作为参照的前辈。两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全球老大的野心,销量策略以 A 级车为主,B 级车为辅——用互联网的话术来说,就是吃透下沉市场。

不过下沉市场有个特点:很难一家独大。在燃油车时代,丰田、本田和日产被并列成为 " 日系三杰 ",他们是中国及全球市场中日系品牌的前三名,主要产品都是 10 万以上,30 万以下的 A 级和 B 级车。2021 年,这三家车企在华累计卖出 488 万辆车。本田和日产虽然比不上丰田,但也都贡献了百万以上的销量。

如今,新能源界的 " 丰田 " 已经诞生," 本田 " 和 " 日产 " 又在哪里呢?

02 刚刚开始的占位赛

尽管比亚迪已经跑出一骑绝尘的势头,可以肯定的是,这样 " 孤独 " 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类似 " 日系三杰 " 的头部格局,会随着新能源车竞争的深入,逐步形成。

从燃油车发展的经验来看,一家独大并非成熟市场的特征。

比如新能源强势崛起之前的 2019 年,汽车市场基本稳定,各大品牌的份额相对固定,可以作为一个观察的参照。当年,5 家销量超过百万,19 家销量超过 50 万。头部品牌之间的差距不大。份额最高的一汽大众占据 9.7% 的市场份额,从第一名到第五名的市场份额相差仅 3%。

再看比亚迪所在的 A 级轿车市场。2019 年,8 款车型的年销量超过 20 万。当年 12 月,8 款车型月销超过 2 万,18 款车型月销超过 1 万。

可以说,那是大家都有肉吃的时代。

而当下的新能源市场,距离这样雨露均沾的 " 和谐 " 还很远。

2022 年,超过 50 万销量的新能源车企只有比亚迪一家。头部品牌之间的差距数以倍计,前三名的市场份额总计 26.8% ——今年 1 月,这一数字达到了夸张的 61%。具体到 A 级轿车市场,今年 3 月,只有两款车型销量超过 1 万。

当然,比亚迪不可能吃下全部的增量市场。事实上也的确有新的爆款出现了:今年 3 月,埃安 S 销量崛起,一举超过 " 三大妈 " 和朗逸,仅次于比亚迪。

某种程度上,埃安是新能源赛道 " 消费升级 " 的受益者。" 老头乐 " 逐渐失宠,A 级车迅速占位。中汽协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A 级车已经取代 " 老头乐 " 成为新能源最大的细分市场,市场份额达到 38.4%,且增速远高于大盘,达到 57.7%。埃安 S 具备性价比优势,在网约车领域极受欢迎,富有科技感的外观也受到一部分 C 端用户的青睐,从而进一步扩大优势。

但这场占位赛或许刚刚开始。

据传言,在私下里被问道 " 小米造车是否太晚 " 这一问题时,雷军表示,中国汽车年销量超过 2000 万,但除了比亚迪,基本没有新能源品牌销量超过 50 万,新能源汽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他还曾在社交媒体上做过预测:当电动汽车行业成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即使按照这一比较 " 悲观 " 的预测,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外也还有三个巨头的位子。

03 谁有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比亚迪是中国的丰田,谁能成为中国的本田和日产?

新势力吗?

至少现在来看,这很困难。传统车企对新势力的挤压趋势愈发明显。2023 年初,在汽车市场的萧条与价格战之下,钱少人少的新势力被明显压制。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今年 3 月,造车新势力零售份额 10.4%,同比下降 6.6 个百分点。从销量来看,理想成为唯一能打的选手,但很显然,它与比亚迪的竞争关系太微弱了。

合资品牌呢?

大象调头的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即使是新能源化比较成功的大众,其新能源产品的月销量也刚刚过万,渗透率还不到 10%。在新能源的战场上,合资品牌还没有资格,与比亚迪并行。

目前来看,传统车企自主孵化的新能源品牌,最可能成为比亚迪的新队友。比如埃安、吉利、长安,在整体萧条的一季度都呈现出了逆势增长的趋势。

比如当下看起来最像 " 中国本田 " 的广汽埃安。今年 3 月,在广汽合资品牌下跌的同时,广汽埃安销量突破 4 万,同比增长 97%,环比增长 33%,今年第一季度的累计销量达到了 80308 辆,同比增长 79%。在 A 级轿车市场,埃安 S 超过了秦的 EV 版本,达到了 2.6 万台,也超过朗逸、轩逸、卡罗拉。

不过埃安素有 " 网约车之王 " 的称号,销量暴涨背后,有多少来自 B 端,就只有广汽自己知道了。

作为比亚迪老对手的吉利,已经基本完成通向新能源的转身。

今年 3 月,吉利新能源汽车(含吉利、领克、极氪、睿蓝)销量达到 28093 辆,同比增长超 98%,环比增长约 21%,增幅并不比比亚迪逊色。目前来看,吉利有 1 万台左右的销量来自新的微型车熊猫 MINI,但除了熊猫,极氪这一高端品牌销量也超过了 6000 台 ,同比增长 271%。此前比较失败的中端品牌几何也上涨了 126%,销量超过了 1.8 万台。

在不久前的吉利业绩发布会,管理层透露了 2023 年的部分目标:新能源销量翻倍,领克品牌全系新能源化。在燃油车时代,领克是自主品牌中为数不多具备溢价能力的品牌之一,新能源化以后仍然潜力巨大。

再看长安,受马自达等合资品牌的拖累,长安汽车燃油车销量出现下滑,但今年一季度,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 8.45 万辆,同比增长 105.40%。

不同于以往靠 " 老头乐 " 撑起的销量,主打中高端市场的长安深蓝一季度卖了 18808 台。今年 3 月,受促销影响,长安深蓝 SL03 甚至比比亚迪汉 EV 卖得还好,在 B 级新能源轿车中仅次于 Model 3。今年 3 月,长安深蓝宣布改名深蓝汽车,这也说明了集团对深蓝品牌的认可。

这些与比亚迪具备相似基因的玩家,如今正在追赶比亚迪的路上,各自展露风头。

当然,无论是哪家,当下与比亚迪的差距都十分巨大。几家车企在新能源化上也都存在问题,如深蓝的销售势头在促销结束后能否继续保持?微型车市场持续萎缩,依赖这一车型的长安和吉利能否找到第二增长点?埃安的销量里有多少来自 B 端?长安和吉利的一部分燃油车型仍然十分畅销,会不会成为他们新能源化转型的阻力?

但至少,他们已经显露了强劲增长的势头,在一些细分市场,埃安、长安已经能够接近,乃至超过比亚迪。

燃油车时代,长安、吉利与长城就有 " 自主品牌三巨头 " 之称,比亚迪比他们稍逊,排在第二梯队。后来比亚迪更早搭上了新能源的风口,吉利和长安没有及时转型,被明显甩下,2021 年时,他们的新能源销量都没有进入前十,还比不上合资车企和新势力。

但变化正在持续推进。最近两年,吉利和长安推出大量新能源车型,销量远超新势力,直接追向了比亚迪——至少价位已经与比亚迪保持一致。

尽管他们也在中高端车型上发力,但目前他们所具备的最核心优势,依然是性价比。

这是国产自主品牌长期以来安身立命的法宝。在燃油车时代," 日系三杰 " 以省油和质量稳定著称,自主品牌与之对抗的法宝就是便宜。无论是 20 年前依靠 " 老头乐 " 崛起,还是此后的低价高配战略,打法本质并无区别。

如今,更多汽车厂商们正在比亚迪和特斯拉的巨头夹缝中寻找空间——放在庞大的中国市场,这个夹缝并不算狭小。

2022 年,比亚迪汽车业务的毛利率超过了 20%,特斯拉更不用说。一些想要抢食的对手,完全可以通过牺牲利润换取用户。本田当年也是通过一款廉价的 K-Car:T360 切入到汽车市场。很多厂商也具备这样的实力。以长安和吉利为例,2022 年,两家车企的利润都在 50 亿以上,他们还拥有畅销的燃油车型,可以持续不断地造血、输血。

寒潮与春意还在胶着,新的战争正在继续。特斯拉的低价车型已经发布计划,即将面世的小米,还在挣扎中的新势力,都有可能抢占 " 中国本田 " 的生态位。但至少站在当下的视角,自主品牌已经领先了一些身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