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A00 级别小车市场规模下降,行业电动化转型趋势加快等因素影响,smart 销量逐渐下滑,销量在全球一直未能突破 20 万辆大关,最终成为小众品牌。

记者宁晓敏 见习生李琳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资料图】

日前,奔驰和吉利退出 smart 股东行列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天眼查信息显示,smart 母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智马达 ")投资人(股权)发生变更,两家新加坡公司 SMART MOBILITY PTE.LTD. 和 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 成为 smart 的新股东,持股比例均为 50%。

消息爆出后,smart 方面进行火速辟谣,发布声明称上述消息不实,"smart 品牌全球公司仍由梅赛德斯 - 奔驰和吉利按同等股比共同持有的合资公司。"

品牌方的辟谣让 smart 的现状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中心。作为微型高端车的代表,smart 凭借精致的外观,停车便利等优点迅速走红,销量一度超 10 万辆。但此后声量渐小,懂车帝统计数据显示,今年 5 月份,smart 精灵 #1 销量为 2624 辆,较 4 月份的 4390 辆减少超 1700 辆。

smart 辟谣两大股东退出

公开资料显示,smart 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 90 年代,彼时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股份有限公司与瑞士一家手表公司共同创建了 smart,以生产小巧独特的双门微型车为特色。

2009 年,smart 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随后以小巧精致的造型和便捷的操控性赢得了不少用户的喜爱。

但随着 A00 级别小车市场规模下降,行业电动化转型趋势加快等因素影响,smart 销量逐渐下滑,销量在全球一直未能突破 20 万辆大关,最终成为小众品牌。

数据显示,2018 年,smart 的销量约为 13 万辆,下降 4.6%。紧接着 smart 陆续在中国、北美市场停售燃油车型。

随着吉利入股戴姆勒,smart 品牌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019 年,吉利收购 smart50% 股权,目的是推动 smart 向电动化方向转型。

2020 年,吉利与奔驰共同组建了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智马达,二者均持股 50%,合作模式为产品由奔驰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全球研发中心支持工程研发。

在合作了两年多之后,智马达股东在今年 6 月末发生重大变化。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披露信息显示,奔驰在 6 月初退出智马达投资人行列,吉利则在 6 月 25 日同样退出智马达投资人行列。两家新加坡公司 SMART MOBILITY PTE.LTD. 和 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 成为智马达新的股东。

随后,有关吉利和奔驰退出 smart 股东行列的消息在业内广泛流传,smart 品牌公司迅速进行了辟谣,称消息不实。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发布声明称,smart 品牌仍由吉利和奔驰同比例共同持有。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smart 会灵活调整战略部署。

吉利汽车(00175.HK)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公开资料看,吉利换了一家公司持股 smart。

鳌头财经注意到,虽然智马达股东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其管理层主要人员未发生大的变化,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仍是佟湘北,董事长依然是李书福,其他高层也主要来自吉利和奔驰方面。

外界有声音认为,smart 此次变更为外资股东或是为了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中欧双核,全球布局 " 是 smart 当下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欧洲市场、东南亚市场也成为 smart 重点开拓的市场,此次变更或更有利 smart 全球市场的开拓。

全力押注电动化赛道

smart 股东变更及品牌方的辟谣让外界更多注意到了 smart 开启的电动化转型。

据了解,吉利收购 smart 一半股权后,将电动化作为该品牌的转型方向。smart 总经理佟湘北曾公开表示,致力于将 smart 打造成全球领先的新奢纯电汽车科技品牌。

按照 smart 的产品规划,到 2024 年,每年都将推出一款电动化新车型。

截至目前,smart 已有两款电动化车型上市,分别是 2022 年 6 月上市的首款车型 smart 精灵 #1 和今年 6 月初上市的第二款车型 smart 精灵 #2,官网显示前者起售价为 17.90 万元,后者起售价为 20.99 万元,其中 BRABUS 性能版起售价则为 28.99 万元起。

新推出的 smart 车型相较于此前产品,最大的变化就是车身变大了。以首款车型 smart 精灵 #1 为例,该车型的长宽高分别为 4270mm*1822mm*1636mm,轴距为 2750mm。换而言之,新推出的 smart 产品不再是微型小车,而是紧凑型 SUV。

不过,油车变电车且尺寸变大的 smart 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与其巅峰时期相去甚远,面临着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据时代财经报道,smart 精灵 #1 自去年 9 月开启交付后,截至今年 4 月,在华累计交付 26299 辆,平均每月交付约 3287 辆;今年 5 月,smart 精灵 #1 销量下滑至 2624 辆。

smart 精灵 #1 所在的紧凑型 SUV 领域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细分赛道之一。已有比亚迪元 PLUS、埃安 AION Y、比亚迪宋 Pro DM-i、长安欧尚 Z6 iDD、小鹏 G3i 等众多同类型产品,其中比亚迪元 PLUS 5 月销量达 2.6 万辆,埃安 AION Y 的销量接近 2 万辆。

相对于 smart 精灵 #1 的售价,同类型国产新能源 SUV 起售价更低,比如埃安 AION Y 的起售价不到 12 万元,且 17.98 万元的最高售价也仅比 smart 精灵 #1 的起售价高 8000 元。

如果仅从价格维度看,smart 精灵 #1 与众多同类型国产新能源汽车相比并没有突出的优势,而且车身尺寸变大了之后,原来小巧灵活,停车方便的优势也被极大的削弱了。

另一方面,随着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消费端对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更高,若 smart 在产品创新、续航等方面没有突出的亮点,那么对于中国市场的消费者的吸引力显然是有限的,面临着与 BBA 一样的电动化车型产品认知待提升的挑战。毕竟,这个价格带的消费者比较务实,仅靠一个品牌标识而没有出色的产品力则难以打动消费者。

当然,smart 作为一个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全球知名品牌,其在品牌底蕴、研发实力等方面仍有相当大的优势,具备打造爆款产品的能力。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的崛起,smart 如何应对,仍然值得关注。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smart 并没有将 " 鸡蛋 " 全部放在中国市场这一个 " 篮子 " 里。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加速进军海外市场的背景下,smart 品牌公司加速全球业务运营,smart 精灵 #1 已在德国、法国市场上市并将开启交付。除欧洲市场外,smart 精灵 #1 还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在马来西亚市场上市。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销售、市场及售后副总裁张明霞曾对外表示,考虑到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向标式作用,smart 品牌还将积极 " 向全球输出 ",不断探索更多有潜力的海外市场。显然,对 smart 而言,如果中外市场不能两头开花,那么东方不亮西方亮或也是其愿意看到的。

------- The end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