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日前央行公开表示,将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一些舆论认为,央行态度从此前的 " 鼓励 " 变为 " 指导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不可避免,这将对银行的利润造成极大影响。

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过于静态和悲观。首先,这种观点隐含一种判断,那就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等同于 " 一刀切 " 和对银行的永久冲击。这不仅与央行表态不符,也与 2008 年的实际情况不吻合。

有关数据显示,2008 年并非所有的存量用户都能够享受 " 打七折 "。2010 年前后,甚至还有报道称部分银行存量客户房贷利率从 0.85 倍下调至 0.7 倍时有时限条款,协议期满后又再度上调。因此近期不少分析师的测算都认为,即便 " 七折优惠 " 重出江湖,对整体银行业利润冲击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其次,目前推动存量房贷调整,对银行而言与其说是 " 降利润 ",还不如说是 " 清风险 "。这能有效抹平当前增量消费贷、经营贷利率与存量房贷利率之间的 " 倒挂 ",缓解提前还贷对银行资产端造成的冲击。

今年上半年央行的数据显示,6 月末,人民币个人住房贷款余额 38.60 万亿元,同比增长 -0.7%,比上年末低 1.9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上半年,个人经营贷款新增 2.3 万亿元,同比增加 7593 亿元;个人短期消费贷款新增 3009 亿元,同比增加 4019 亿元。

两组数据对此,我们不难看出居民部门其实早就已经在用脚投票,在使用 " 经营贷 "、" 消费贷 " 置换高价的存量房贷。参与其中的居民不可能不清楚这是违规行为,银行也明白这些业务或多或少都存有合规风险,但为何双方都愿意冒险?与其这样,还不如大大方方打开正门让房贷归房贷,经营贷归经营贷。打开正门的同时也逐步关闭后门,逐步出清此类违规贷款的潜在风险。

最后,部分存量房贷利率过高,甚至与消费贷、经营贷利率倒挂有其特殊历史原因。2015 至 2016 年间,房地产价格的大涨导致其成为影响宏观稳定的 " 灰犀牛 "。此后的五六年间,中国的房贷利率高过其他个贷品种是宏观调控下的一种特殊情况,这绝非市场常态。从全球来看,按揭贷款因其有实际抵押品、损失概率小、风险权重低,定价普遍都比无抵押的信用贷款便宜。笔者认为,即便央行此次不出手,后续在市场竞争中房贷利率过高的现象也会逐步得到纠正。

金融部门和居民部门之间绝非简单的存量利益切分关系。从宏观框架下看,二者其实相互依存,且共存共荣。秉承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调整商业银行存量房贷利率,短期内对银行业绩固然有一些不利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银行经营环境改善的。

在当前实体经济负债意愿不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环境下,金融部门通过适当让利,可以帮助居民走出疫情之后的 " 伤痕效应 ",增加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部门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就以 2008 年为例," 打七折 " 随之而来的需求复苏,银行业最终其实是受益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