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太平洋科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多年前,阿里巴巴集团前总参谋长曾鸣问过柳传志一个问题:" 未来联想是想做大,还是做强?" 柳传志回答:" 还是做大吧 "。

截至 2022 年,联想已经连续五年成为 PC 市场全球份额第一。如果只看这个成绩,联想显然实现了柳传志当年的回答。

但正如最近几年环绕联想的舆论氛围,外界对柳传志的回答似乎并不满意。

联想是一家特别的科技公司,说它特别不是说它面临的舆论特殊,而是从 " 科技公司 " 的属性来说,它似乎总是离这些标签很远。

2023 年,科技圈最热的话题是 AIGC;2022 年是元宇宙;2021 年是 Web 3.0,再往前是 5G、区块链、物联网、VR ……无论它们已经落地实用,还是处在技术探索期,中国的科技公司们大多喜欢拥抱这些 " 风口 ",不管是言语上的,还是业务上的,一如今年花样百出的 GPT。

无一例外,外界都很难把这些热词和联想联系在一起。对联想来说,现在有个问题需要回答:提起联想,还能联想到什么?

PC 份额第一难保,企业业务还需多盈利

2018-2022 年,联想连续 5 年位居全球 PC 市场份额第一,领先于苹果、惠普、戴尔等一众 PC 品牌。不过,名分上的辉煌,难敌目前的现实悲凉。

据联想集团财报,2022/23 财年,联想集团总营业额为 619.47 亿美元,同比下滑 12.4%,净利润为 16.08 亿美元,同比下滑 21%,录得营收、净利双下滑。并且净利率也下滑 0.23 个百分点至 2.6%。从净利率来看,联想挣的确实是 " 幸苦钱 "。

分开来看,联想 IDG 智能设备业务集团营收 493.71 亿美元,ISG 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营收增长 37% 至 98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不过,ISG 业务的增长还未体现在盈利上,其经营溢利仅为 0.98 亿美元,净利率仅 1%,比集团整体 2.6% 的净利率更低。

SSG 方案服务业务集团还在成长期,同比增长了 22%。但在整体营收中占比依然还很小,短时间内难以弥补 PC 等硬件业务下滑带来的损失。

据 Canalys 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总出货量同比下降 11.5% 至 6210 万台,此前连续两个季度出货量下降超过 30%。

而联想在该季度出货量同比下滑了 18.1%,高于整体市场下滑幅度。并且,排名第二的品牌该季度只下滑了 0.4%,两者间的出货量差距缩小到不足 80 万台,市场份额只差 1.3%。如果该趋势延续,联想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丢掉保持了 5 年之久的 " 全球 PC 市场份额第一 " 的宝座。

好消息是,在细分业务中,联想服务器业务营业额年比年增长 29%,排名升至全球第三;存储业务营业额年比年增长 208%,排名升至全球第五;软件业务营业额年比年增长 25%。但短时间内,它们还很难弥补 PC 主营业务的下滑。

手机业务失利,摩托罗拉没能复制传奇

当外界分析联想这家公司时,智能手机业务的失利是难以绕开的话题。毕竟从曾经的 " 中华酷联 " 到如今仅剩的摩托罗拉手机,联想在智能手机业务上的失败不仅仅是业务上的失败,更是战略上的失败——联想就此错过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

如今,联想的三大业务,都和移动互联网关系不大—— IDG 智能设备业务以 PC 为主,ISG 基础设施方案业务和 SSG 方案服务业务均以企业用户为主,。

联想智能手机业务的高光时刻在 2014 年,那年 1 月,联想斥资 29 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这笔钱相当于联想前一年净利润的近 3 倍。彼时,外界对其寄予厚望,将其视作联想收购 IBM 的 PC 业务 ThinkPad 之后,又一次经典案例。

凭借摩托罗拉的国际品牌力,联想顺其自然地将智能手机业务从国内扩大到海外,这笔收购也让联想的市占率在当年成功挤进全球前三。那时意气风发的杨元庆在联想业绩会上提出,要在 2020 年超越三星。

然而仅仅两年后的 2016 年,联想(包括摩托罗拉)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便掉出前五,沦为 "others"。时至今日,摩托罗拉也没能成为第二个 ThinkPad,让联想更上一层楼。

2019 年,游戏手机兴起,而联想在 PC 游戏本领域有着不错口碑,旗下 " 拯救者 " 游戏本品牌在全球都有较高知名度。因此 2020 年,联想拯救者游戏手机应运而生。可惜的是,拯救者手机上市第二年便遭遇了 " 机身容易弯折 " 的品控风波,而在与黑鲨、红魔等游戏手机的竞争中,也逐渐处于下风。

直到今年 3 月,有联想集团员工在脉脉平台发文称,联想集团正式通知,联想手机品牌拯救者手机业务全线撤裁。更早之前,据钛媒体报道,2022 年底拯救者手机业务就进行过裁员。

如今,摩托罗拉成为了联想在智能手机业务上的独苗。

今年 5 月,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 Luca Rossi 曾对 36 氪表示," 联想的智能手机业务主要通过摩托罗拉品牌运作,我们在拉丁美洲、北美很强,但我们在亚洲、中国、欧洲、中东和非洲手机市场份额相对较小,我认为联想在智能手机业务上仍存在巨大的机会,现在我们开始慢慢在欧洲和亚洲进行投入 "。

如今,虽然拯救者手机已经 " 断更 ",但其 " 拯救者 " 品牌却出圈了,如今已经不只是联想游戏本的代名词。

打开联想官网会发现,拯救者不仅出售电脑,还有显示器、电动牙刷、双肩包、旅行箱、卫衣……甚至喝水的吨吨桶,用 " 杂货铺 " 形容也毫不夸张。

联想还能联想什么?

回到文章之初提到的问题:为什么联想几乎缺席了近些年每一次科技盛宴?

1994 年,柳传志和倪光南针对联想的未来有过一次著名争论,不少人认为这场争论奠定了如今联想的底色:柳传志认为联想未来应走 " 贸工技 " 路线,即加大渠道建设、营销投入,降低研发费用,通过销售赢得市场;倪光南则认为联想应该走 " 技工贸 " 路线,加大研发投入,从技术上赢得市场。

很多人认为联想走错了路,当年应该听倪光南院士的话,好好打磨技术,不然今天也不会落得个 " 代工厂 " 的名声。但假设历史没有意义,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联想选择的路线对错与否。

如今全球几大主流 PC 厂商——联想、惠普、戴尔、苹果等,只有苹果一家不是 " 代工厂 ",其他几家的 PC 业务如出一辙:CPU 来自英特尔和 AMD,GPU 来自英伟达,屏幕来自中国或韩国厂商,内存来自美光、三星等厂商……如今回过头来看,收购 ThinkPad 和摩托罗拉或许更能体现联想的商业思维——对确定性的执着。

虽然收购 ThinkPad 在很长一段市场里为联想赢得了不少掌声,但外界赞扬的是联想让品牌起死回生,而不是 ThinkPad 本身多么有价值。2004 年,在联想收购 ThinkPad 之前,IBM 刚刚遭遇了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泡沫,不仅 PC 业务大亏,硬盘部门也在 2002 年被出售给了日立。

在收购 ThinkPad 前,联想在国际市场的市占率只有 2%,收购后上升到 7%。对联想来说,收购 ThinkPad 更多的是品牌和市场的补充,而不是对技术短板的提升或开拓新业务。

收购 ThinkPad 前和收购后,联想做的事从本质上来说都没有改变。

而在摩托罗拉上,同样如此。

2014 年的摩托罗拉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发明 " 大哥大 " 的手机巨头,早在三年前的 2011 年,它就被谷歌以 125 亿美元收入囊中。

到 2014 年,即便谷歌身为安卓系统的东家,也没能做到让摩托罗拉的智能手机与苹果、三星、HTC 相提并论。于是,联想以 29 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的智能手机业务。但请注意,联想只收购了智能手机业务,摩托罗拉曾经积累的成千上万的手机、通讯等专利并没有被一起出售。换句话说,联想又买了一个 " 壳 "。

和收购 ThinkPad 类似,摩托罗拉并未给联想带来新技术、新市场抑或是新业务,它依然是对联想智能手机业务的补充——联想此时和 2004 年面临的问题类似,想要借此开拓国际市场。

这两次收购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外企濒临 " 淘汰 ",已被市场验证过且联想自身就拥有一定体量的业务,同时它们缺少技术组成和对联想市场空白的补充。

反映在联想身上,两次收购则体现出的是联想缺少对技术成长期的布局,以及对市场确定性——对舒适区的执着。

与之相反,苹果为了开发 Vision Pro 收购了多家光学、镜头已经 AI 公司;小米为了开发旗下电动汽车,收购了自动驾驶公司,他们均是为了扩展新技术、新业务而做的收购。而曾经的 IBM 虽然被联想收购了 PC 业务,但凭借多年投入,其已是全球量子计算领域的前沿企业。

商界有句老话,叫 " 战术上的勤奋,弥补不了战略上的失败 "。为什么联想很少 " 蹭 " 科技热点?或许这句话从根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2023 年了,联想,还能联想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联想深思的问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