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8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新增各类居住用地5000公顷、供应各类住房100万套左右······12月28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提出了40项重点任务举措。《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托位4.5个
明确提出制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是《规划》的一大亮点。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有保障、文体服务有保障”等民生保障目标,充分体现首善标准。
“扩普惠”是《规划》的重要内容。聚焦基本公共服务不能有效满足的服务需求,《规划》提出着力扩大重点领域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
托育方面,《规划》支持公办和民办普惠托育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到2025年底,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托位4.5个。学前教育方面,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现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课后服务方面,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完善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假期托管服务。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累计增加学前教育学位23万个。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近日表示,截至2020年10月,北京市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0%,“入园难”问题得到基本缓解,普惠率达到87%,无证办园现象基本消除。
2018年1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三年来,北京市持续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市对区学前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共安排了110亿元,比2015-2017年转移支付学前专项投入增长51.27亿元,增幅为87.3%。
“提高普惠园覆盖率需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目前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为5%,要提高覆盖率,要把这一比例提高到9%-10%。”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不仅是提高学前教育普惠程度,《规划》也提出全面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实施中小学建设专项行动,持续增加优质资源覆盖面,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大幅扩大郊区优质高中资源,持续加快重点产业功能区和人才聚集区优质学校建设。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化,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提升多点新城公共服务承载力
除了扩大普惠,优化公共服务区域布局也是《规划》的重点。《规划》明确,推动中心城区功能优化提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优先补充民生设施短板。
未来五年内,北京将推进北京安贞医院、宣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等中心城区大型医院向资源薄弱地区疏解,优化老院区功能;文化体育方面,实现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北京市文化中心、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东单体育中心整体改造、月坛体育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二期等公共文体设施项目建成投用。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提出,提升多点新城公共服务承载力,聚焦回天、城南、新机场等重点区域,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编制实施平原新城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清单,继续推进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昌平校区等高校项目建设,做强区域教育资源支撑。加快建设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清华长庚医院二期、房山区中医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增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在城市副中心,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则主要从教育、医疗等方面着手,推进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等一批优质教育医疗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建成路县故城遗址展示保护工程,依托环球影城、台湖演艺小镇等增强副中心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
北京商报记者28日从副中心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城市副中心既有新城建设任务,又有老城双修的要求,改善民生是应尽之责。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机关党委副书记徐俊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首个家园中心—中仓社区家园中心建设完成,2021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建设5097套,竣工2312套;开展两次公租房集中配租,帮助1600户家庭圆了安居梦,实现了副中心四类困难人群公租房保障率100%;以潞河医院家属院为试点推动物业企业入驻,探索形成老旧小区引入物业的“1+1+N”工作模式,解决了小区常年失管的问题。
从北京整体来看,未来五年内也将多举措增加住房供给,新增各类居住用地5000公顷,供应各类住房100万套左右,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套数占比不低于40%。(王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