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上旬,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等6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意见》明确,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江苏经济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多个市县乡镇,发现我省各地在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和乡村振兴实践中,重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注重“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初步探索出了一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为全面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探出了一些有效路径。

艺术点亮乡村

2021年12月17日,“艺术点亮乡村——‘学党史·走基层’文艺采风创作展”在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新金社区赵湖组举行。村民们看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出现在画里和书法作品里,感到十分新奇和自豪。一位村民说:“我们天天生活在这里,都习以为常了,看到画中的村庄这么美,原来我们的村庄美如画呀。”

浦口区文联副主席郭丽萍告诉记者,赵湖组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是浦口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去年5月21日,浦口区文联组织本地书画家、青年书画爱好者和南艺美术学院师生60余人,到赵湖村采风创作了85幅书画作品。当年底在赵湖村集中展览了十天,结束后作品全部无偿捐赠给了赵湖组。

江苏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高度评价此次活动。他说:“用艺术点亮乡村,是一份真诚的善意,也是一份落实文化惠民政策的创意。政府部门真心撮合,让艺术家给乡村送来了精神之美、技艺之巧、创造之高,乡村则回馈艺术家以灵感的源头活水。艺术美在乡村美中被激活,乡村美在艺术美中被点亮。美中有美,你中有美,你就是美,美就是你——这是一次多么美的行动!”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郭丽萍说,很多人都觉得乡村美,但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种美,诗人、画家、书法家等艺术家可以为乡村“代言”,让更多人学会“看”乡村美,从而带动乡村游,这正是“艺术点亮乡村”系列活动的目的所在。

文化建设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响水县成立了地方戏曲协会、淮海戏协会,出台了《政府文艺奖评审》等激励政策,培养了王体苏、刘素琴等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家。该县被中国文联田汉研究会授予“中国小戏艺术之乡”称号,是该研究会至今颁授的唯一“中国小戏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响水小戏连续3年受邀赴央视展演,每年开展送戏下乡300余场,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从红色文化到红色经济

红色资源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大树村是有名的红色堡垒村,走出了一条“红色文旅+绿色林果”产业的红色文化振兴之路,去年入选中组部、财政部“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该村从刘少奇旧居、符竹庭殉国处等红色资源入手,寻找红色物件、历史遗迹,让实物与故事相互印证、相得益彰。连点成线、织线成面,激发红色资源新活力。坚持修旧如旧、还原历史,加大投入,对红色资源抢救性保护开发,高品质规划,建成以红色文化体验区、红色情境互动区、重要节点景观区、红色文化展馆的“三区一馆”格局。发展红色民宿经济,推行红色民宿“合作社”经营模式,建立“民宿+文化体验、休闲养生、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注册大树商标,开发文创产品,叫响大树绿色林果品牌,2021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95.47万元,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行走在南京溧水白马镇石头寨村李巷,一段段红色记忆扑面而来。“红色李巷”已成为游客的打卡胜地,更成为党史学习的热土。石头寨村党总支书记周建明告诉记者,溧水区的红色遗址80%集中在李巷及周边地区,但由于交通、位置等原因,李巷的红色故事一度很少人知。变化始于2016年,彼时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李巷”被重点提出,对李巷进行整体改造,充分挖掘革命遗址,形成“红色矩阵”,建设新四军历史研究馆、党史教育馆、李巷大舞台等一大批平台载体……如今,“红色资源+绿色田园”的彩色诗篇在这里相映生辉,江苏省委党校培训基地、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接踵而至。

“自2017年对外开放起,至今已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左右。”除了游客数量的不断攀升外,让周建明尤为开心的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更多意义正在村中释放。自“红色李巷”开村运营以来,直接带动100多名本地村民就业。得益于游客数量的增多,通过采摘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蓝莓产业也实现了价格与品质的双重飞升。周建明表示,从红色故事到红色文化再到红色经济,下一步村里还将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与其他业态、产品的融合,既要让游客愿意来,更要让游客待得住。

越古老越现代

去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南京江宁区谷里街道跻身其中,靠的是以文化为魂,让传统民俗留住“乡愁”。谷里鱼圆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近年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2009年其加工技艺被列为江宁区非遗项目,2020年入围“江苏百道乡土地标菜”。如今,谷里鱼圆已经成为游客来谷里必尝的招牌菜。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鱼圆的手艺,制作鱼圆的技艺代代相传。

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的石塘米酒传承至今已有百年酿造历史,仍坚持采用传统手工艺酿造,并用横溪水乡出产的优质糯米和山泉作为原料,入口清爽醇香,深受游客喜爱。

该区秣陵街道观音殿是“最富烟火气的非遗民俗文化村”,主要以皮影文化展示、体验为主。目前,该皮影项目已被列为江宁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观音殿村在建设和改造中极力保留乡村“本味”,在农业基础上依托非遗文创产业支撑,推动汉服、中医香囊、竹编、布工艺品等产业走向市场,着力打造“自然”“民俗”“文创”三合一的区域旅游新品牌。非遗传承人朱敬伟成立了名为“泥旦旦”的泥塑主题民俗馆,激发大家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兴趣,还有中医药养生、香草铺子、沙画、微山湖生态缸制作等游客可参与体验的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靠人传承。宿迁市沭阳县建立非遗传承人数据库,县级以上传承人超200余人。该县成功创建成中国淮海戏之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淮海戏、京剧、工鼓锣、苏北琴书、剪纸等传统经典文化传人。实施非遗文化“记忆工程”,用数字化手段,将珍贵的非遗资料保存下来,形成系统的文献资料,便于传承。提升非遗传人能力层次,组织非遗传承人到高校参加技能研修班,到省级平台进行技艺展演展示,到乡村一线开展“非遗大庙会”“百场非遗进万家”等活动,持续激发非遗传承人在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江苏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文俊告诉记者:“乡村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够传承下去,很大程度在于乡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赋能是乡村振兴应有之义。江苏乡村形貌多样,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在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必须发挥好文化赋能的特别作用,努力形成乡村振兴互促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乡村邂逅古典神韵

东台市梁垛镇临塔村因毗邻建于唐代有“孝母塔”美称的海春轩古塔而得村名,是古老美丽爱情神话传说“天仙配”的起源地之一。该村注重弘扬孝贤文化,聚力打造“孝贤临塔”品牌,使全村呈现着学贤崇德、尊老敬老的祥和之气,再现美丽乡村新风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中国生态文化村”“江苏首届最美乡村”等称号。

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古镇北邻骆马湖,南接黄河故道,京杭运河穿境而过,镇内遍布大量文物古迹、遗址、遗存及传说,如乾隆行宫、陈家大院、合善堂、财神庙等明清建筑。千年京杭大运河更是活着的遗产和流淌的文化。漫步京杭大运河,不仅能邂逅古典神韵,还有现代时尚带来的欢乐体验。精彩的民俗融入生活,皂河龙王庙会、骆马湖渔火节、骆马湖迎春灯会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风情。大型柳琴戏《古城拉魂》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三台山衲田花海音乐季是一场音乐与美景交相融合的跨界狂欢;骆马湖湖鲜美食节以“吃湖鲜到宿迁”为主题,充分展示了骆马湖的湖鲜美食文化。文化和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作为核心引擎向周边不断赋能,为更多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携手更多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位于东台东部的黄海之滨,几年前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渔村,近年来,该村充分挖掘渔村文化、红帆文化,建成“老船长小屋”“巴斗泉驿站”等景点10多个,昔日的小渔村一下变成了“吃、住、游、玩、购”俱全的旅游村,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旅游代替渔业成为主导产业,成为渔民收入支柱,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直接间接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南京市江宁区有1个中国传统村落(湖熟前杨柳)、16个省级传统村落(东山王家,汤山石地、郄坊,江宁黄龙岘、观东,横溪油坊桥、大呈、后石塘、前石塘、陶高、朱高,禄口山阴、铜山端,秣陵观音殿,淳化上堰,湖熟夏庄)。该区在规划建设中,对具有文化及生态价值的古宅、古树、古井、古庙以及各类旧址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绝不允许拆旧建新、拆真建假。截至目前,江宁区完整保留了杨柳湖99间半、王家潘氏宗祠和古宅、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油坊桥古庙、王氏宗祠、陶高知青旧居等一大批历史遗存以及黄龙岘制茶工艺、王家村烧制石灰技术、后石塘竹编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项目,让优秀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赋能作用。

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省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研究会会长吴沛良认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乡村农耕文化土壤中。活化发展是传统村落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方式、最好的打开方式,要重视乡村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唤醒激发,将其运用到乡村文化活动、乡村景观环境创设之中,构建兼具现代与传统气息的民俗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

特色IP潮起潮涌

今年初,国内乡村文旅投资运营企业乡伴文旅集团,与国际创意工作室LINE FRIENDS达成在中国乡建领域的独家战略合作,推动国际IP与中国乡村的深度融合,实现相互赋能。围绕风靡全球的LINE FRIENDS卡通形象和故事,在苏州太仓创建首个国际卡通IP萌趣露营村,打造主题化、沉浸式、年轻族、国际范的田园旅居度假综合体,为Z世代潮人和年轻人带来创意休闲体验。据悉,这是亚洲首家 LINE FRIENDS 主题度假村。乡伴文旅集团野邻花园CEO曹晓艳表示:“文化产业的创新融合将进一步挑高中国新文旅消费的天花板,赋能乡村振兴。”

“到芦苇荡里感受一次自然风光,去淮剧小镇听一首古典戏曲。”盐城建湖是淮剧的主要发源地,当地正着力打造淮剧艺术小镇,淮剧文化符号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发展肌理中。

“看薰衣草去法国普罗旺斯太远,就来江宁谷里大塘金。”南京江宁区大塘金村种植数百亩“梯田式薰衣草”的独特景观,打造以爱为主题的婚尚文化、休闲度假综合性景区。

“赏溱湖风光,品溱湖簖蟹。”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村依托溱湖湿地自然资源,打造簖蟹流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北簖”“小杨人家”“祥泰小杨”“溱小蟹”“四阿姐”等农副产品品牌,助力当地农民致富。如今该村已创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江宁区秣陵街道“菜塘田园”,入选省、市两级农业主管部门评出的2021年省、市主题创意农园名单。该农园以乡村文创品牌“菜小塘”包装设计,将文创与食品融合,通过品牌化运作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让“文创经济”赋能农产品区域品牌,带动一个横跨文创、农副、美食、研学等领域的乡村“新星”冉冉升起。

以IP赋能乡村旅游,强化品牌文化创意。一批批特色IP,正在江苏乡村不断涌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