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万元购买的一款理财产品,原本预期的收益率有3%,但持有几个月后赎回,发现竟然亏了400元!”投资者李先生告诉记者,用闲钱陆续购买了10只理财产品,今年赎回时却发现,其中有7只理财产品亏损,实现盈利的仅有3只。

事实上,不仅是李先生,不少网友在网络平台上晒出了自己购买理财产品亏损的经历,并直呼“被‘理财刺客’刺了一剑”。有金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购买理财产品不能只看业绩比较基准,要重点考察产品的风险,产品风险高低主要从风险等级、投资范围、资产配置比例、历史净值波动等方面判断。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楚涵

产品净值波动常态化

多名投资者被“理财刺客”刺了一剑

记者了解到,令李先生亏损金额较大的一款理财产品是工银理财·两权其美混合类1个月定期开放时理财产品1号,李先生于2022年年初购入,持有到5月份赎回,共计亏损约400元。8月17日,记者查询工商银行app发现,目前该产品在销售中,风险等级为PR3-风险适中,非保本浮动收益。从其单位净值走势来看,2022年年初至4月下旬,该产品净值一路震荡下行,此后净值有所回升。

另一位投资者朱女士表示,购买的广发理财产品,前几天看发现亏了2000多元。“买完理财产品我平时也不看,到期的时候都忘记本金是多少了。”某国有银行相关人员说。

事实上,记者在网络平台上查询发现,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己购买理财产品亏损的经历。其中,有投资者分享其购买的R2风险固定收益类的中银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显示的是4%,但从买入产品后的两个星期内,却一直显示在亏钱。另有投资者表示,花26万元购买的浦发银行理财产品——益添利稳健之一年最短持有期产品,从去年年底至今年4月份,亏损了近1万元。

“近期市场波动加剧,少数理财产品净值波动随之增大。”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提到,但据不完全统计,跌破净值的理财产品数量占比不超过10%,整体维持在少数。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从整体来看,理财产品到期亏损的比例不高,大多为中高风险理财产品。不过对于持有中的理财产品,净值下跌或账面收益率未达到业绩比较基准,并不意味着产品到期收益率也达不到。

汇华理财约20只理财产品实际年化收益率不及业绩比较基准

广州地区多家银行工作人员均向记者表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不承诺保本保息。记者查询多家银行APP发现,目前在售的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均已在产品展示页面明确,“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

8月17日,记者查询中国理财网发现,多只绝对数值型的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不及业绩比较基准。如汇华理财有26只理财产品到期,其业绩比较基准均为绝对数值型,约在4.35%~4.40%。然而,有约20只理财产品实际年化收益率不及业绩比较基准,占比逾七成。且有产品两者之间相差逾2%。例如汇华理财-汇理封闭式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2021年022期显示的业绩比较基准为4.35%,然而年化实际收益率仅为1.80%。

“业绩比较基准为区间数值,产品的收益率区间比较大,只要能达到业绩比较基准下限,便达到了产品的预期投资收益,相对来看,业绩比较基准为绝对数值,产品实际收益率大多会在业绩比较基准上下浮动,略低于或略高于业绩比较基准都较为常见,达不到业绩比较基准的概率会高于区间数值型产品。”刘银平表示。

专家观点

普益标准研究员雷文杰:投资者要理性地看待理财产品净值的短期波动,避免受情绪驱动,产生“羊群效应”。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一般来说,业绩比较基准较高的理财产品,要么风险偏高,要么流动性偏差,投资者要能平衡产品风险、收益、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