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踏上火星之旅,“嫦娥五号”首次取回月壤,“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并开通,2020年的中国航天,成就非凡。
人类行走太空的脚印有多深远,希望来自于未来的“摘星手”。
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4月20日,“2021年中国航天日小学科普教育主题活动暨国内首颗小学生参研空间环境探测科普立方星‘田园一号’发布会”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举行。
2020年以来,南理工实小30多位小学生在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南理工”)卫星研制中心的专家的带领下,了解卫星结构,深入理解卫星数据发射与接收的原理。他们试图在仰望星空中,品读“星星的语言”。
南理工副校长、“田园一号”总设计师廖文和介绍,预计2021年10月,“田园一号”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随长二丁遥53运载火箭发射,进行空间环境探测和元器件验证。
重约15公斤,将搭载三款国产元器件升空
“田园一号”是在国家航天局民用航天项目支持下开展的科研项目。活动现场,掀起“盖头”的“田园一号”首露真容。这是一颗六单元立方星,重约15公斤。两张太阳能帆板张开,像一对翱翔的“翅膀”。
“田园一号”立方星副总师、南京理工大学微纳卫星中心副主任张翔介绍,“田园一号”的研制分为初样研制阶段和正样研制阶段。张翔介绍,“今年4月起,‘田园一号’进入正样研制阶段,将一直持续到卫星发射。今年4月到6月,将准备正样卫星部件。从6月一直到卫星进入发射场,将进行正样卫星的总装、集成和测试,目前卫星处于一个重要的研制阶段。”
南理工实小校长李子贵介绍,目前,学校建立了卫星信号地面接收站。“卫星在轨期间,我们会收集卫星在太空飞行的信息,在大学教授的带领下进行分析。”
卫星发射后将在轨承担哪些科学项目?张翔说,空间环境往往会影响卫星元器件的性能,“田园一号”将搭载三款国产元器件,测试在空间环境中不同能级的粒子对元器件工作状态的影响,为国产化元器件的空间应用积累经验。
南理工与南理工实小“联姻”研制卫星并非偶然。
2019年9月,南理工实小的钟山少年科学院便与南理工机械学院深度合作,建立卫星融创班级,组建小学生卫星研制核心小组,与南理工副校长廖文和领衔的技术团队形成研究共同体。
2020年1月17日,南理工实小的师生们共同见证了“田园一号”微纳卫星研制的启动仪式。
跟着大学老师学习拆解卫星、组装天线
张翔亲历了“田园一号”研制过程中的“大手牵小手”。“南理工卫星研制中心的老师们会到小学给学生们上课,同时帮助学校建设航天实验室、卫星地面测控站。我们也会邀请孩子们走进大学,尤其是南理工微小卫星中心的实验室,帮助孩子们接触航天。”他说。
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南理工实小卫星研制核心小组在南理工微纳卫星研究中心老师们的引领下,利用学校大综合俱乐部和航天科技夏令营等课程,向孩子们普及航天基础知识,并帮助他们了解卫星的种类及卫星发射升空所要克服的难关,认识卫星的各个系统。
“南理工的老师们还会指导孩子们拆解一单元立方星,观察其内部结构,了解电源电路设计,进行电压的测量,同时设计、执行测试程序,让卫星实现一些基础性功能,并教孩子们组装八木天线,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卫星数据发射与接收的原理。”李子贵说。
与卫星的亲密接触,让孩子们谈起卫星如数家珍。“在小卫星课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带着自己做的八木天线到教学楼的楼顶上,对着天空不断调整角度。搜索到卫星信号的那一刻,我感觉,卫星离我这么近。”南理工实小六(1)小卫星融创班的戴承博说,老师们也会指导大家通过编程给卫星发指令,让卫星拍照、控制飞行姿态。
“我现在很喜欢科技,希望将来能做一名航天员。”戴承博说。
这些仰望星空,品读“星语”的孩子,也得到了来自梦想的回响。前不久,孩子们寄出一份信,与工信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分享“田园一号”的成长史,并很快得到了张克俭的回信:“希望你们能一直保持一颗向往字宙奥秘、崇尚科学的心,刻苦学习,勇于创新,让‘田园一号’真正开花结果,成为一颗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启明星。同时,也要强健体魄,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