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的魔力在于,他总能用一句话,将汽车圈的辩论推向高潮。
近日李想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他认为到2025年年底,新车销量中NEV(新能源)的占比会达到80%以上,新能源五大常任理事品牌将诞生。
把新能源车市场的格局比喻成国际格局,这思路既新颖又大胆。有意思的是,李想本人并未暗示“五常”里都有谁,但网络上却已是唇枪舌剑。
顺着李想“五常”的思路,有人觉得这五家就是比亚迪、特斯拉加上蔚小理,毕竟它们走得稳,品牌影响力也够大。
(相关资料图)
也有人认为不能只看现在,比亚迪、特斯拉固然少不了,但未来其他三家也可能是华为、小米和苹果,毕竟科技是智能汽车的第一驱动力。
而在缸哥看来,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必定由中国品牌引领,并在“五常”的基础上,形成“X超多强”的基本格局。
这个X,可能是“一”,可能是“二”,甚至更多。
从销量维度来说,目前的“一超”是比亚迪。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累计销量突破了50万辆,遥遥领先于亚军特斯拉(13.74万辆)和季军广汽埃安(8.03万辆)。
但考虑到特斯拉的“功底”无比扎实,在堪称变态的成本控制下,还会时不时祭出降价这个大招,因此它仍是中国品牌未来几年最强的对手,也是当下“二超”的唯二之选。
选出“X超”的思路比较清晰,复杂的是如何界定后面的“多强”。因此除了销量之外,我们还得从长远的角度来讨论“多强”,以及有可能进入“多强”的势力。
“多强”的第一股力量,毫无疑问是御三家“蔚小理”。
凭借着对产品的极致把控,三家中理想暂时冲得最猛,比如它本月第三周的交付量就突破了7000台,L7、L8、L9组成的产品矩阵,给了李想本人极大的信心。
提出“五常”概念,说不把自己考虑进去那是假的。
近来理想的动作也颇为频繁,比如发布AD Max 3.0、开启4C超级充电站、L系列车型OTA 4.4等,此外理想还表示,到2025年会拥有5款高压纯电车型。
但问题也来了,理想目前极度依赖增程式动力,换句话说它的势头是增程车型给的,而未来必定属于纯电车型,理想的纯电车好不好卖,仍是个未知数。
至于目前产品数量最多、定位最高端的蔚来,也有着不小的烦恼。正如创始人李斌所说:实现盈亏平衡是今年的目标。
没错,蔚来车卖得越多,亏得越多。2022年全年,蔚来净亏损高达144.371亿元,同比增长259.4%,为三家中最高。刚走出ICU,又创造了“历史性”亏损,蔚来的扭亏为盈遥遥无期。
这样的亏损与蔚来的模式息息相关,比如节假日的免费换电服务,确实会获得用户好评,却也十分烧钱;此外,一直被消费者吐槽的产品定位不清晰问题,亦不容忽视。
三家中最有潜力的,其实是暂时掉队的小鹏。坚定不移走纯电+技术路线的它,反而后劲最强,它的很多“动作”都在引领行业,这点与特斯拉很像。
比如在小鹏的推动下,国内新能源车市场陆续进入了智能座舱时代、800V高压时代、城市辅助驾驶时代等,并且小鹏每一款新品的发布如G6,都有许多“黑科技”傍身。
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不是200米速度赛,而是1500米耐力赛,那些暂时跟在后面跑的选手,也万万不可轻视,小鹏“拐点”已至,我们且看谁能笑到最后。
第二股力量,是传统品牌旗下的新能源势力。
这股势力可以看成是“地主家的儿子”,它们有钱有地,一旦All in新能源领域,那么获得的加速度甚至比造车新势力还要强。
目前跑在前头的是广汽埃安和通用五菱,一季度的战绩紧跟在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后。埃安凭借着主流的定位,以及B端C端的共同发力,销量力压蔚小理,风头正盛。
埃安要做B端市场王者已经不是秘密了,利用B端的口碑,可以反哺C端市场,另外未来的自动驾驶也可与B端有机结合,这样的破局思路未尝不可。
与其他品牌不同,五菱则在微型电动车市场大放异彩,宏光MINI EV一度是国内新能源车销冠。但目前看来,五菱的危机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低端电动车利润低,另一方面是单个爆款的抗风险能力弱。
相比之下,吉利集团、奇瑞集团旗下的新能源车反而有前景。吉利集团目前手握极氪、银河、几何等多个新能源品牌,产品覆盖了各个价位,把“多生儿子好打架”的战略玩得很转。
奇瑞今年也发布了新能源战略,新能源子品牌iCAR应时而生,除此之外,奇瑞继续借着原有的捷途、奇瑞、星途三大品牌,不断推出差异化的新能源产品。
长远来看,吉利、奇瑞的新能源战略抗风险能力更强,并且燃油车端的营收,还可以为新能源板块“输血”,同时原有的品牌口碑也可以利用起来,这是造车新势力不具备的优势。
合资方面的代表便是大众,2022年,南北大众新能源车销量合计超过19万辆。圈内有言:只要大众肯砸钱,那么造出好的电动车也不难。
事实也正是如此,大众的“ID帝国”已初步建立起来,并且大众也愿意直面自己的劣势,比如车机体验差,3年之后,谁也说不准大众会不会延续燃油车的辉煌。
此外,嗅到了危机的BBA,如果不是真的想把自己送走,那么未来三年也会拼命转型,如宝马的新能源战略就已初见成效,它们毕竟有着品牌光环。
最后一股力量,则是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势力。
华为虽没有亲自下场造车,但的确是“跨界造车”的最强代表,以问界一家的力量,自然还不够格进入“五常”,但若是以“问界生态”或者是“华为汽车联盟”,那结果就不一样了。
华为的模式,尤其是智选车模式,注定了它会形成自己的“联盟”,只要有车企想少奋斗十年,那么华为的Drive ONE电驱、HarmonyOS智能座舱、ADS智能驾驶就有市场。
在这样的模式下,华为汽车联盟更像是世界格局中的“欧盟”,在未来的新能源车市场中,会凝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然,这个领域还有尚未正式“起跑”的小米、苹果、索尼等品牌,未来是否有机会成为“X超多强”中的多强,还有待观察。
值得一提的是,“X超”和“多强”之间的护城河也并非不可跨越,“强国”如果能实现三级跳,那么也同样有机会成为“超级大国”。
最后,所谓的“五常”名单,不是车企、媒体说了算,而是消费者说了算,瞬息万变的新能源车市场,三年必定会天翻地覆。
缸哥倒是希望届时能有更多中国品牌冲出去,希望到2025年李想回看自己这段话时,能够来一句“当年草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