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改善环境质量,采取了包括“禁放烟花爆竹”在内的一系列举措,促进了空气质量的改善,但有些地方采取全域禁放这样严厉的举措,社会反响不一。笔者认为,立足传承传统,对待烟花爆竹应由禁放调整为禁限,并科学做好相关配套工作,包括优化禁限时间和范围,做好禁限宣传,通过政策调整优化引导民众科学、有序地燃放烟花爆竹,推动燃放技术科技创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春节临近,人们期盼过年,但由于疫情原因,今年很多在外的游子选择就地过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进一步加深。在一般人心中,年要想过得有味儿,除了家人的团聚和满桌的年夜饭,阵阵的鞭炮声和灿烂的烟花秀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据历史学家考证,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存在的“爆祭”。宋代王安石曾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明代瞿佑也写到“天花无数月中开,五采祥云绕绛台”。这些描述都表明了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老传统。

近期不少人在地方官网留言板询问春节可否燃放烟花爆竹。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无可厚非,但出台措施应综合考虑人民群众的感受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笔者认为,允许人民群众在春节期间以适当方式燃放烟花爆竹可以保留一份春节记忆和乡愁,不宜“一禁了之”。

立足传承传统,对待烟花爆竹应该由禁放调整为禁限,并科学做好相关配套工作。

一是优化禁限时间和范围。由禁放调整为禁限后,建议允许在春节期间的除夕、元宵节燃放,或在各地约定俗成的特殊日子和时段燃放。禁限范围考虑主要为城区,或环境敏感区等,广大农村地区燃放则以“安全居首”。

二是做好禁限宣传引导。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宣传燃放烟花爆竹的影响,让民众知道虽然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传统,需要传承,但燃放带来的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也不容忽视,引导民众科学、有序燃放。

三是通过政策调整优化引导。很多地方采取非常严格的禁放措施,除了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对安全的考量之外,应对国家或者省级层面的考核也是重要的因素。因此,也可以探索进一步优化大气环境质量数据考核机制,借鉴国家已经实施的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估、考核和排名过程中剔除沙尘天气影响的做法,对春节等特殊时段也予以剔除,解决地方的后顾之忧。

四是推动烟花爆竹燃放技术科技创新。传统意义上的烟花爆竹燃放后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对环境影响不小。应大力推动烟花爆竹技术创新,让人民群众既能够安心、舒坦地燃放,又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刘传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