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轮史无前例的防疫管控中,民生问题撞上枪口。不少人被买菜难住了,随之而来的是社交媒体上疯传的“买菜战术手册”,一天定N个闹钟网上抢菜,混着段子,让人五味杂陈。
办法总比困难多。“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增加骑手运力,解决配送瓶颈;密切联动商家,恢复开业接单;继续投入‘应急特需’服务,努力解决特殊人群的最紧急需求。”在4月10日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饿了么资深副总裁肖水贤如此说道。
企业参与进来,饿了么自然不是唯一对民生保供做出回应的企业。面对市民反映的愈发迫切的“买菜难”“配药难”等问题,政策搭建“白名单”,快递小哥重新上岗,配送中心、电商大仓解封,逐步解放的市场力量,让保供问题的堵点有了畅通的趋势。
放行市场,阿里、京东、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企业,麦德龙、永辉等商超,以及顺丰、中通等快递企业火速上马,开启援沪保供模式,解了不少老百姓的燃眉之急。
一定程度上,市民所谓的“买菜难”通常不一定都难在供应上。目前全国多地保供物资驰援上海,往往难在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
与其说是菜,倒不如说是“人”。连日来,防疫措施的升级让末端配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物资从供应商到居民手中的过程,变成了漫漫长路。
作为超级一线城市,上海此轮疫情的规模大,情况复杂。上海防疫考验城市综合治理能力,资源调配能力,政府与市场的协作能力。而防疫这个问题,又最耽误不得,无论是核酸检测还是隔离措施,都是在跟病毒作战,与时间赛跑。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单靠现有的人力——政府也好,社区也罢,难免力不从心甚至捉襟见肘。有限的资源和人力,在面对巨量的防控工作和保供问题上,需要分忧解难,需要强大助力。因此要提高效率,就不应吝啬于发挥市场的作用,要让企业参与进来,让市场的力量缓解人力的痛点。
在防疫这个问题上,从来不能只单纯地依靠一种模式,如何在有效防疫和民生保供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就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司其职,各尽其力。
政府的手结合市场的手,就相当于双方各尽所长,前者确保防疫体系的有效衔接、供应体系的正常运转,后者努力确保“最后一公里”的使命必达。换句话说,保供问题,要相信市场。(杨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