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30日,除未来股份等4家公司外,沪市主板1667家上市公司完成2021年年度报告披露。

2021年,沪市主板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3%,这2项主要指标两年复合增长率均达10%。对比疫前2019年,超7成公司营业收入、6成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

到2022年一季度,沪市主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3万亿元,净利润1.13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1.08万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2%、8%、10%。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308家公司出现亏损,625家公司利润同比下滑,亏损和下滑家数合计占比56%,占比较去年同期有所扩大。其中,少量公司受疫情影响出现暂时性停工停产。汽车、计算机通信等行业受产业链供应受限等影响,产能利用率出现阶段性下降,第一季度利润同比下滑17%、14%。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截至4月末,在各项政策有力推动下,前期受困疫情停工的公司,已有逾7成开始复产复工,整体启稳态势较为明确。

2021年7成公司超疫前水平

2021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7.07万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国GDP总额超4成;归母净利润4.04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3.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8%。这3项主要指标两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0%、10%、9%。

从盈亏面看,1451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87%;1371家公司实现主业盈利,占比82%;逾8成公司营业收入规模扩大,逾6成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对比疫前2019年,超7成公司营业收入、6成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

从行业来看, 2021年,沪市主板逾7成行业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增长,逾4成行业利润同比增幅超30%,近8成行业盈利超2019年同期水平,但也有2成行业仍处于恢复中。

上游周期性行业在经济复苏、需求回升及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带动下,盈利普遍好转。石油开采业净利润增长超2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实现翻番增长,煤炭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87%。第四季度在稳供保价背景下,相关行业净利润出现一定回落,环比分别下降32%、23%、15%。

中游制造业根据所处产业链位置不同,业绩出现一定分化。位于产业链前端的化工、钢铁行业净利润增速分别达135%、92%;位于产业链中后端的行业受下游需求动力不同影响,材料价格传导程度出现差异,部分公司面临较大的成本上浮压力。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行业营业收入虽保持稳定增长(同比增幅11%和14%),但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计算机制造业则充分受益下游电子元器件需求提升,净利润同比增长20%,较2019年增长50%。电气机械受益新能源发电产业加速发展,净利润同比增长27%,较2019年增长80%。

下游终端消费行业整体有所复苏,但在多重因素扰动下,部分行业仍然面临阶段性困难。住宿餐饮业大幅扭亏,批发零售、文体娱乐业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5%、1.19倍。医药制造业受国内外疫苗、检测试剂需求较大等因素拉动,整体净利润增长近5倍。家电行业中新兴品类家电与传统家电净利润同比增加34%。汽车制造业在材料价格上涨、缺芯等因素影响下,净利润下滑3%。航空运输业则尚未实现扭亏,业绩修复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ESG披露数量创历史新高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战略双轮驱动下,沪市主板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21年,实体类公司业绩增长强劲,共实现营业收入37.61万亿元、归母净利润1.81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1.5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44%、62%,超过沪市主板整体水平。

国企民企方面,沪市主板国企2021年合计贡献营业收入38.90万亿元、归母净利润3.5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1%。其中,国务院国资委下属央企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9.69万亿元、净利润0.9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41%。与此同时,2021年沪市主板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17万亿元,净利润0.47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15%、49%。

沪市主板实体公司的研发投入也进一步加大。数据显示,实体公司研发强度连续3年保持正向增长,2021年研发投入金额合计7006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107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中国建筑、上汽集团、中国移动等13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8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

科技创新中,股权激励运用更为普遍。沪市主板公司全年推出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草案323单,同比大幅增长81%,覆盖激励对象10.8万人,同比增长44%。其中,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参与度提升14%。医药生物、化工、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技术创新引领型公司占比近4成。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借助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在加快。2021年,沪市主板有60余家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涉及交易金额近1300亿元,新能源发电、环保水务、计算机通讯、半导体材料等新兴行业占比超过4成。

在融资方面,2021年,沪市主板实体企业整体融资规模约11.27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规模1.5万亿,同比增长3%。全年新增上市公司87家,首发融资1625亿元,同比增加35%;非公开发行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发行家次同比增长64%至138家,募资总额2519亿元;可转债募资总额1631亿元,同比增幅19%。债券融资方面,2021年为沪市上市实体公司发债融资约2600亿元。

企业投资方面, 2021年,沪市实体类公司长期资产投资规模2.5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制造业投资规模0.68万亿元,同比增长26%,高于实体企业投资增速2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中,266家高技术产业公司投资规模0.2万亿元,同比增幅达35%,高于实体企业投资增速30个百分点。

2021年,沪市主板ESG披露数量创历史新高。有770余家公司披露2021年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数据显示,近1300家公司已建立环境保护相关机制,共投入环保资金1692亿元;约1200家公司采取减碳措施,合计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约10080万吨,环保投入及减排力度较上年均大幅增长。

2022年退市数量已较2021年增长50%

沪市主板公司实现业绩增长的同时, 2021年共有1221家公司推出分红方案,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数的84%,现金分红总额接近1.48万亿元,较2020年大幅增长26%。

从股息率看,以年末收盘价为基准,2021年平均股息率1.44%,同比增长8%,有94家公司股息率超过5%,涉及银行、交运、采掘等行业公司,有20家公司连续3年股息率均超过5%。

2021年,沪市主板公司股票全年成交量8.36万亿股,同比增长27%,成交额约103.07万亿元,同比增长34%,基于自由流通股本的年平均换手率均值约3.72%,与2020年基本持平。

其中,蓝筹公司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头部公司交易活跃度提升,年末市值500亿以上的公司全年成交额超过50万亿元,交易金额占比接近一半,同比增长55%,中远海控、隆基股份等7家公司全年成交额均超过万亿元。

同时,机构投资者占比也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专业机构投资者在沪市主板公司流通股中的持股市值约10万亿元,同比增长近25%;交易占比约35%,同比增加约7个百分点;全年日均成交金额3301亿元,同比增加1475亿元,增幅达81%。

其中,基金类投资者(公募及私募基金)持有市值4.6万亿元,同比增长77%;持股占比约10%,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全年日均成交金额1993亿元,同比增长95%。

“清欠解保”方面,沪市主板全年有60余家公司解决资金占用问题,累计金额780余亿元;20余家公司解决违规担保问题,累计金额620余亿元。2021年年度报告期间,沪市主板新增发现存在占用担保的公司家数较2020年减少约6成。

股权质押方面,2021年末,沪市主板存在股票质押的公司家数较年初减少逾50家,高比例质押公司数量较年初下降逾3成,较最高峰减少2/3;年末质押待偿还余额7806亿元,较年初减少515亿元;市场整体履约担保较年初提高逾16个百分点,违约风险明显缓释。

2022年,退市新规集中显效。截至目前各类退市预计21家。其中,预计17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将被终止上市,这里面有 9家公司触及“扣非净利润+营业收入”财务类组合指标。此外,退市新亿触及重大违法退市,还有安德利和*ST广珠等3家公司通过重组、主动退市等多元化渠道退出。

截至目前,退市数量已较2021年增长50%,其中强制退市增长125%,退市风险警示公司的退市率约达45%。另有13家公司触及*ST情形、28家公司触及ST情形,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正在形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