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 " 始终是创业板的鲜明属性,注册制改革让 " 创新 " 特色更加彰显。财联社记者了解到,改革后的创业板坚守 " 三创四新 " 板块定位,把支持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创新强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高水平创新动能策源地。
(相关资料图)
变化一:" 三创四新 " 定位不动摇,创新特色更加彰显
创业板注册制顺应 " 三创 ",即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采用更市场化、更多元的发行上市条件,重点服务高科技企业、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 " 四新 ",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之初即明确原则上不支持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等 12 项行业申报上市,通过设定 " 负面清单 " 传递 " 清晰导向 ",积极服务符合板块定位的 " 三创 "" 四新 " 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上市融资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注册制改革实施三年来,深交所一直坚持板块定位,严把入口关,为市场注入发展新动能,优化完善 " 三创四新 " 量化标准,明确优质创新创业企业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强调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明确评价的量化指标,从创新性和成长性等维度制定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研发投入金额、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等评价指标。
另一方面,深交所强调兼容性和灵活性,对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设置不同的标准,同时对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设置了部分指标豁免适用的规定,更好地服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践中,按照证监会的统一部署和相关工作安排,严格执行创业板定位相关要求,巩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成果,支持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服务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据记者观察,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显著提升了其服务具有强大创新属性、良好成长性的科技创新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吸引了大量企业,从而使得创业板的创新特色更加鲜明。
注册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尤其是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0 年至 2022 年,创业板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分别为 0.87 亿元、1.12 亿元和 1.35 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 25%;研发强度超过 5% 的公司分别有 613 家、619 家和 697 家,家数占比持续上升,分别为 47.2%、47.7% 和 53.7%;有两百余家公司研发强度连续三年超 10%。
2022 年度,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研发投入在 1 亿元以上的公司有 382 家,其中,宁德时代、迈瑞医疗、欣旺达等 8 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 20 亿元,宁德时代研发投入更是高达 155.10 亿元;阳光电源、先导智能、乐普医疗等 10 家公司研发投入总额在 10 亿 -20 亿元。
变化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格外明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创业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引导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持续创新,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培育出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凭借自身技术优势,不仅国内技术领先,在国际竞争中亦逐渐崭露头角。
细分来看,在先进制造领域,创业板上市公司龙头云集。其中新材料产业涉及先进玻璃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专业领域,是我国新一代国防军工、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基础原材料,支撑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截至 2023 年 8 月 23 日,共有 138 新材料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超 9,700 亿元,覆盖了锂电池新材料、碳纤维、先进半导体材料、金属靶材、稀土功能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2020 年至 2022 年,创业板新材料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 13.86%、45.54%、38.97%,近三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为 32.06%。2021 年、2022 年实现整体营业收入 2,663.88 亿元、3,702.09 亿元。
在先进制造领域,创业板还汇聚了一批深耕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及海洋工程装备等多个细分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公司,合计 135 家,总市值达超 9700 亿元,为中国制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其中,创业板聚集了工业机器人领域四成左右的上市公司,覆盖产业链各个环节,以汇川技术为例,作为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的领军企业,核心技术不仅涵盖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的各类产品技术,还涵盖工业自动化、电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应用工艺技术。锂电池设备领域更是 " 能者辈出 ",诞生了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打破了国内高端锂电池生产设备被日韩企业垄断的局面。
此外,创业板生物产业企业在疫苗和新药研发上不断斩获硕果,尽显先进制造技术优势。共计 107 家生物医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占深市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近六成,总市值 1.6 万亿元,覆盖了从化学药剂到中药饮片、从基因检测到体外诊断、从生物疫苗到血液制品、从医疗器械到医疗服务等的全产业链体系。2020 年至 2022 年,创业板生物医药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 21.60%、24.90%、13.67%,近三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为 19.96%。2021 年、2022 年,整体实现营业收入近 2,663.88 亿元、3,702.09 亿元。
属于数字经济领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位居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产业应用横跨三大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联动效应强等特点,是促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共有 315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近 2.98 万亿元,覆盖信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数字经济等各细分领域企业。
变化三:在人才与资本之间搭建起更加坚实桥梁
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这三年以来,企业创新引擎动力强劲。2021 年研发强度前 100 名的创业板公司,在 2022 年的平均营收增长率达 7.97%;2021-2022 年连续两年研发投入超 5 亿元的创业板公司,在 2022 年的平均营收增长率达 41.84%,均显著高于板块平均水平。亿纬锂能、当升科技、中伟股份等公司连续三年研发支出超 1 亿元,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超 80%,成为各自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企业。
可以看到,创新的本质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业板在人才与资本之间搭建起坚实桥梁,广聚创新创业型人才,有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精准对接。截至 2022 年末,创业板汇聚了一支超 53 万人的研发队伍,平均每家创业板公司研发人员超过 420 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均值超 17%,其中 248 家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 30%。
得益于资本与人才的双向赋能,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丰硕。数据显示,创业板公司拥有专利数量 31 万余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专利技术超 260 项,其中不乏拥有千余项核心专利技术的创新标杆企业,如宁德时代、迈瑞医疗、欣旺达、中集车辆等。其中,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累计拥有专利数超 5 万项,平均每家拥有专利数 130 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