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碳排放期货的即将加入,绿色金融的队伍会更加丰富,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金融衍生品、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将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乘数效应实现“30·60目标”。

绿色金融照亮“30·60目标”

资本市场要做好排头兵

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居世界第一位,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发展绿色金融主要目的是通过市场化调节手段,推动资本更多布局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推广符合绿色认证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引导各类经济主体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庞超然说:“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下,亟须大量社会资金投资到减排、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领域,绿色金融可以弥补投资供需缺口,有效管理投资收益和风险,鼓励更多企业开发绿色低碳项目,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相关产业,实现依靠市场化手段完成经济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目标。”

2019年初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2020年5月份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研究建广州期货交易所,以及开展碳排放、外汇试点。

2020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其中就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在业内被称为“30·60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就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定,绿色金融已先期出发,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储备了大量的金融资源。

央行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十大重点工作之三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银保监会也强调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

在银行信贷领域,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位,绿色债券余额1万多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此外,我国是全球唯一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国家。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试验区绿色项目库入库项目总数超过2800个,绿色项目累计投资超1.89万亿元。

在资本市场层面,上市公司环保监管,支持绿色企业上市,发展绿色公司债券市场,加快绿色指数产品开发创新,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这些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兴业证券固定收益业务总部副总经理王静静称,从实践中看,绿色债券相较于普通债券具有“多、快、好、省”四方面优势:一是融资需求大,二是审核效率高,三是提升声誉,四是融资成本低。

这从一些上市公司的回答中可见一斑:山东钢铁表示,发行绿色公司债券可充分利用国家绿色环保政策,契合国家的绿色发展理念,同时相比其他融资方式,融资额度高,利率相对低,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清源股份称,由于绿色债券在审核方面比较迅速,而且比普通债券利率低,所以公司特申请发行绿色债券而非普通债。

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是绿色金融“方阵”的“排头兵”。据估算,未来30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元以上,也可能达到数百万亿元。因此,直接融资将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一极,空间巨大。

当前,为实现“30·60目标”,各相关部门正在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

国有六大银行

绿色信贷平均占比7.5%

“目前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已经超过了11万亿元人民币,从总量来看绿色信贷发展可喜可贺,但还有不少商业银行特别是区域性的银行,需要普及绿色金融相关技能,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尤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绿色信贷常被称为可持续融资或环境融资,是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提出的一项信贷政策,它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和促进企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将生态环境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策之中,扭转企业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模式,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

根据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可持续发展分析(2020)》统计,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上市银行所披露的绿色信贷规模将近7.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6%。其中,工商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排名第一,其次是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国有六大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占贷款和垫款金额比例平均在7.5%,但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以及农商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占比并不高,股份制银行除了兴业银行都集中在2%-5%之间,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城商行和农商行绿色信贷占比甚至不到2%。

尤毅说:“我国的绿色信贷主要投向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这也是跟我国这些年来不断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相一致。另外,在污染防治、节能、生态保护、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方面也有绿色信贷的资金支持,为社会的环境改善和资源高效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绿色信贷为我国的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中关村发展集团高级专家董晓宇博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融资结构仍以绿色信贷为主,占总体绿色融资规模的比例在90%以上。近年来按照绿色信贷指引,金融机构将绿色信贷主要投向低碳循环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对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董晓宇说:“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在金融领域的直接映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作为绿色融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实体经济起到良好的支撑和导向作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实体经济的转型注入源头活水,激发了一大批绿色节能、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说:“我国在加强生态环保改善方面出台很多政策,特别是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加快通过金融支持促进产业经济绿色转型,让银行等金融业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尤其在碳减排方面利用绿色金融发展倒逼产业清洁化、绿色化,可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生态质量。”

绿色债券品种创新层出不穷

四大优势受企业追捧

日前,东方园林发布公告称,已成功发行“20东林G1”绿色债券。公告显示,最终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为10亿元。《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公司本期债券募集资金拟将用于归还已投入绿色产业项目的金融机构借款、应付票据和补充流动资金。

我国绿色债券始于2015年。当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拉开了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帷幕。之后,一批法规相继出台。2020年,更多的举措相继推出:1月份,银保监会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发展绿色债券,探索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7月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更新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对国内绿色债券市场的支持项目和领域进行了统一;11月份,沪深交易所发布指引,针对绿色公司债券等创新债券品种出台专门政策指引。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统计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主体在境内、境外市场绿色债券发行总规模达到3656.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8%。其中,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共发行163只,发行规模达2438.63亿元;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ABS)发行35单,总规模达426.04亿元;14家中资主体共发行境外绿色债券24只,发行总规模合计人民币791.47亿元。

当前,我国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日益丰富,实现了多个品种创新。以上交所为例,根据上交所公布的数据,截至1月21日,在上交所上市挂牌的绿色债券共有264只,托管规模2183.41亿元;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有171只,托管规模219.21亿元;绿色ETF有3只,托管规模26.04亿元。

联储证券温州营业部总经理胡晓辉、太平洋证券首席投资顾问赵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绿色债券可助力企业加速融资破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解决重大项目前期资金短缺难题。未来,在碳达峰与碳中和预期背景下,在减少碳排放领域将迎来大发展,并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尤毅表示,新版绿债目录将更多的绿色产业及绿色相关项目纳入标准中,意味着有更多的绿色项目将被贴上“绿色标签”,绿色债券的市场规模得以扩大。2020版目录的项目说明较2015版更为详细和严谨,对绿色债券的认定标准和第三方评估都做出了详细介绍,更有效的防范“洗绿”现象。

“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能为我国的经济绿色转型和产业绿色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从而实现更快更有效的绿色发展。”尤毅强调,通过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促进社会逐步建立起环境信息披露,为环境权益交易以及环境效益改善提供基础性的支撑。随着绿色金融产品的逐步推广和普及,也会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进行培育。

庞超然认为,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积极推动疫后经济绿色、可持续复苏,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鼓励项目融资开展绿色认证,在此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顺应了国际发展趋势,是国际治理负责任大国行为的体现。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推动绿色金融有助于尽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速经济结构转型,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闫立良 朱宝琛 郭冀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