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热度不断提升的氢能,也成为北京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新抓手之一。北京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提到,推动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和智能网联汽车验证示范,编制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推进氢能多领域应用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北京市而言,发展氢能产业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氢能推广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才能加快氢能应用落地?1月24日,北京商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三位来自能源和汽车专业领域的市人大代表。

市人大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

持续加强关键技术研发降低成本

“北京发展氢能的产业基础较好。”高云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北京市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力度很大,走在全国前列。如今,不论是在市场推广方面,还是在产业发展、技术积累方面,北京都进行了一些成功探索,建立起一定优势。

数据显示,北京市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关企业现有近百家,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相关企业35家,氢气制、储、运、加环节企业24家,整车制造企业5家,车辆运营企业3家,还拥有清华大学、航天科技六院等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

不过,在基础设施上,北京市现仅建成4座加氢站,总体数量较少。对此,高云虎表示,由于氢能的特点,加氢站对场地环境要求比较高,一定的安全距离非常必要,这就导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加氢站选址非常困难,所以目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接下来仍需要产业界持续探索。

除了基础设施,氢能推广面临的另一现实挑战是成本问题。据了解,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综合制造成本平均约为150万元/辆,几乎是同性能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成本的6倍和10倍。同时,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成本也高于纯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

成本高企背后是技术的瓶颈。高云虎表示,作为一个比较长的新产业链,氢能推广也要考虑经济性,讲求成本效益。氢能商用核心是氢能的转化,涉及催化剂、炭纸、质子交换膜等材料,这其中很多核心技术尚未完全突破,使得成本难降。因此,要降低成本,实现大规模应用,必须持续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北京的氢能产业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发展。“整体来看,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对氢能的支持力度都在加大。而且,此前国家的支持重点围绕整车,现在也开始更多投向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更多企业也愿意配合政府来一块进行试点。”高云虎表示。

市人大代表、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关天罡:

尽快制定氢能应用实施战略与路线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已成为时代趋势,能源消费的低碳化、清洁化已成为主流。

在参加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小组讨论时,市人大代表、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关天罡表示,北京正在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控制专项行动,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抓紧制定碳中和行动方案。而要想实现碳中和目标,可再生能源绿电、氢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可再生能源,氢能具备来源广、燃烧值高、零碳排等特点,被誉为车用能源的“终极形式”。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类,氢燃料电池汽车适合应用在重载、长途运输领域,与锂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备续航里程更长、补能时间更短、重量更轻等显著优势。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实现商业化应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也提出,至203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

在关天罡看来,推动氢能应用落地的过程中,政策指引非常关键。她表示,目前张家口等国内多地都已制定出具体战略,对氢能产业发展起到了加速作用,建议北京也尽快制定氢能推广的更多具体实施战略与路线。

市人大代表、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

引导公共领域、头部企业先行示范

如何推动北京氢燃料产业发展?市人大代表、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建议推动城郊公交、城市环卫等公共领域进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营,聚焦北京市头部企业,优先针对邮政、城建及头部物流企业开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集中应用,加快场景落地,迅速扩大推广规模、降低成本,形成国内氢能产业高地,提高整体竞争力。

谈及氢能使用成本高的问题,张夕勇认为,可以结合北京市车辆的应用场景,充分发挥燕山石化、环宇京辉等制氢企业的优势,加快本地氢的发展,降低运输成本,推动低于30元/kg氢的落地;加快高效储运氢设备的研发及先行先试,进一步降低氢气成本,为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推广应用提供保障。

与此同时,张夕勇还建议,加快北京市核心零部件和氢能制、储、运、加等产业链环节的激励支持、产品的推广应用、能源供应及加氢站运营保障、车辆运行监管、在用车检验等政策的出台,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政策体系的建设;重点引导相关区县出台配套奖补政策,进一步降低车辆的购置及使用成本,提高企业购买及使用的积极性;同时在路权方面,给予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与纯电动汽车相同的优先通行政策,并按1:1配置城区通行证。

氢能推广成本降低的关键在于技术研发,而技术研发的主体是企业。张夕勇表示,建议以科研课题的方式,对研发氢燃料电池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的本地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科研经费支持,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升级迭代,提高产品质量及性能,并优化成本,优先采用地产氢燃料电池车辆和核心零部件,促进本地氢燃料电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此外,针对地方配套的奖补资金,张夕勇表示,建议采用先拨付后清算的方式,在车辆销售完成之后即给予资金拨付,后续根据里程运营情况进行清算,或通过贴息的方式,进而环节企业的资金压力。(濮振宇 杨月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