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无疑是每一个第一次乘坐高铁的人,在被问及感受时下意识的回答。

“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1978年10月,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在乘坐日本新干线时的感受,他亲身体验到日本发展的迅速,深感中国急需加快发展,“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想象不到,在30多年后,中国高铁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已然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如今,这份带着中国骄傲的自豪感可以轻易地从老百姓口中说出,然而非亲历者不可知,在这种从无到有再到领跑世界的发展速度背后,绝不仅仅是“艰难”二字可以概括的。

思想启蒙:两种技术的终极PK

有人说,中国高铁真正的起点是1990 年,因为《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在那一年正式完成。

此后,围绕要不要建设高铁?什么标准?什么时间动工?“建设派”、“缓建派”、“磁浮派”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舆论大战。

直到1998年,除了将广深铁路改造成时速160 公里的准高速铁路外,我国还并没有动工建设真正的高速铁路。可以说,中国花了大约8年时间,进行中国高铁建设的思想启蒙。

从1999 年到2002 年,中国经历了国产动车组的研发高峰,诞生了以中华之星、先锋号、蓝箭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国产动车组型号。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早期自主研发的动车组高达20 多个品种,总产量达到67 列,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

在此期间,“传统轮轨技术”和“磁悬浮轨道技术”也分别开工建设自己的试验线路。

1999年8月16日,秦沈客运专线开工建设,作为中国第一条轮轨高速动车组的试验线路。

2001年3月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开工建设,作为中国高速铁路磁悬浮技术线路的试验性工程。

2002年12月3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建成,设计速度430千米/小时,为中国首条高速轨道系统。

2003年10月11日,秦沈客运专线全段建成通车,设计速度250千米/小时,为中国第一条高速国铁线路。

形成规模:一边建设一边修改规划

“用什么技术建设高铁”确定之后,便要解决“在哪建设高铁”的问题。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究竟该如何规划?自2004年国务院批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之后,还经历了两次修改与升级。

2007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确定到2020年,铁路网总规模达到12万公里以上,复线率和电气化率达到50%和60%。

2008年10月,国务院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规划2020年形成“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建设高铁1.6万公里以上。

高铁1.6万公里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2008年11月27日,铁道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面向全球宣布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升级,未来中国将建设1.6万公里高速铁路!这一刻全世界都震惊了。要知道当时全球高速铁路建了40多年,总里程都还没有那么多。中国人居然一出手就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的总和!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6年后,2014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就达到1.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2017年12月28日,石济高速铁路开通运营,至此,中国铁路“四横四纵”快速通道全部建成通车。

也许当时的目标还是定得太保守了,计划赶不上变化。2016年7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再次改版升级,提出到2020年,全国高速铁路网从“四纵四横”变为“八纵八横”,高铁里程3万公里。

服务意识:以人为本 领跑全球

铁路归根到底是属于服务行业的,在不断扩大铁路网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升级配套便民措施,才能保持良性发展。使用者的需求和满意程度才是高铁发展的目标和驱动力。

2011年6月1日起,全国所有动车组列车实行购票实名制。2012年春运期间,首次全面推行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电子支付票款等全新售票方式。虽然无法彻底根除让百姓深恶痛绝的“黄牛党”,但对倒票现象无意是最直接的“致命打击”。

如今,铁路部门精准实行“一日一图”,全面推行电子客票。2020年,旅客持身份证可在全国2878个高铁和普铁车站“一证通行”,惠及99%以上铁路出行人群。

同时,为了保证老年人和脱网人群的出行需要,传统窗口人工售票模式依然保留,并且全部支持现金购票。12306系统也更加智能,自动识别60岁以上老年旅客并优先安排下铺。

当时间来到2020年末,全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79万公里,比“十二五”末的1.98万公里翻了近一番,对应2016年提出的目标超出近8000公里。中国复兴号动车组技术继续领跑世界。中欧班列一路飞驰、纵横欧亚,战略运输通道作用进一步凸显。

随着越来越多“一小时旅游圈”、双城生活的普及,相信不久的将来,高铁会让春运所带给百姓的感受,由“拥挤”变为“享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