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6月22日创业板注册制开始受理首批企业至今,注册制维度下的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已近百家,叠加300余家排队等待审核的“后备军”企业,可以说,近9个月时间,存量市场的注册制改革已取得颇为亮眼的进展。
“尊重市场是注册制的灵魂。”国信证券高级研究员张立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近9个月的运行轨迹来看,注册制下创业板的包容性已有明显提升,具体体现为上市标准的包容性、再融资和并购重组规则的包容性,以及注册制相关制度和行业属性方面的包容性。
据深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16时,创业板注册制下共受理552家企业IPO申请,剔除67家已终止(包括4家审核不通过、63家撤回)和18家中止企业外,在过会企业中,54家已提交注册、111家注册生效、1家终止注册;而从剩余的301家在排队企业看,8家已受理、226家已问询、66家获上市委会议通过、1家暂缓审议。
记者梳理上述552家企业的所属行业分布发现,以“证监会行业”为统计口径看,共涉及55个细分行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而从一些相对较为“冷门”的行业看,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住宿业,租赁业等,亦被囊括其中。
“从行业属性来说,目前创业板的创新、创业属性突出。”张立超表示,与注册制改革前相比,创业板的行业集中度分布却更加广泛,无疑体现了注册制下更好的包容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我国关于丰富产品供给、优化市场培育、健全完善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是推动更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地位高、研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创业型企业上市,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为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结合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目前,注册制维度下共有88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首发募集资金合计约787.51亿元。
张立超认为,从目前创业板上市标准来看,进一步淡化了盈利要求,对于盈利能力尚弱但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来说,更能够借助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灵活性和效率,有效解决成长型企业融资问题,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从整个资本市场乃至中国经济角度而言,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经济创新转型的大方向,疏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研发领域的通道,提高资本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助力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金鼎资产董事长龙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细分领域的创新龙头企业将会脱颖而出,特别是对于科技制造、软件开发及能源替代等与时俱进的行业来说,利好效益将持续显现。(杜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