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孙华: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7.5,是去年2月份以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信心不断提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今日本报记者采访专家学者,探讨如何在营商环境、金融支持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营商环境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政策效应显现。3月10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2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7.5,环比上升0.5点,扭转上月小幅回调态势,重返上升通道,处于去年2月份以来最高位。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去年疫情暴发以来,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积极通过财政补助、信贷支持、社保缓缴、失业保险返还、税收减免、税款缓缴、房租减免等多项政策“及时雨”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在政策扶持下,多数中小企业信心不断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实现了V型走势。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此外,“中小企业”也多次被政府工作报告提及。

田利辉认为,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而各地也在加码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譬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开始着手遴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推进百家特色小微企业示范园建设,优化中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预计今年各地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的重点将聚焦营商环境的优化和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

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明显增强。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截至今年3月11日,全国新注册企业数量超2864万户,其中仅新注册的小微企业数量就接近484万户。

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常春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疫情影响及内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下,中小企业整体信心不断提升,部分企业能够实现逆势增长,营收和业绩稳定性不同幅度提升,一方面凸显各地政府扶持政策持续发力,企业成本费用得到降低,营商环境得到优化;另一方面也凸显中小企业本身具备较强的韧性和潜力,成长潜力巨大,在政策扶持之下发展信心倍增。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来看,今年地方政策将有哪些亮点呢?田利辉建议,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今年地方政策应在“降成本”的改革创新上有所突破,在“优环境”的执行落实上做出业绩。

“去年,虽然各地在税费补贴上积极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能依赖于各种形式的政府资金支持,而是需要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所以,用改革办法推动降成本需要在原材料成本、财务成本、组织成本和决策成本上着力。”田利辉介绍称,第一,中国如何获得大宗商品现货的定价权是企业降成本的关键抓手。第二,财务降成本不仅要靠减税降费,更需要优化资本结构,理顺融资通道。各地应鼓励引导优质中小企业积极使用资本市场工具,借力天使、创投、私募股权甚或公众市场。第三,各地要引导中小企业提升公司治理,改善组织管理,提升营运效率,从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第四,地方政府可通过专家组织和智力支持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所以,今年应推进制度性降成本”。

田利辉认为,“优环境”的关键是在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各地政府需切实谋篇布局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在常春林看来,今年,相关部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生产经营成本较高等问题的决心加大,解决政策的针对性或更强。他建议,针对制造业企业,或根据企业特点,推出差异化信贷政策,增加中小企业中长期融资,并将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更多地向制造业倾斜。另外,针对生产经营成本高等问题,或不同程度放开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并改革天然气供应模式和价格机制,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水的成本。

“综合来看,应重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互结合,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推动市场有序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常春林表示,政策性扶持与减免只能扶“一时”,通过市场化竞争把成本降低才能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昌校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