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是“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创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43次,创新发展和科技创新也成为全国两会热词,备受关注。
“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带来的多重压力,我国提出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而产业链和供应链是链接‘双循环’的纽带,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我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不可避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在全国两会期间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有针对性地快速稳定供应链、产业链是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推进制造业协同升级的基础保障,也是形成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与产业分工格局中优势地位的重要举措。”刘劲松称。
目前,产业链发展稳定性与制造业协同升级存在的一些短板亟待解决。刘劲松认为,“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基础能力相对薄弱,摆脱产业链“中低端锁定”困局需要时间。我国制造业在产出效率、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不足,大部分地区产业布局零散且模式单一。从全局来看,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三是产业链通而不畅,难以支撑制造业协同转型升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市场端上游产业链供给出现短缺,下游产业链出现需求不足。
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方发力。全国两会期间,刘劲松提交了《关于双循环下提升我国产业链稳定性及制造业协同升级的提案》,提出了四方面建议。
第一,畅通人才培育通道,吸收数字经济成果。刘劲松认为,要根据东西部地区不同特征分类施策。一是在东部地区着重培养一批精尖人才,借力发展新兴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保障创新要素与技术要素供给;二是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引进人才,疏通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的关键接口,对劳动力市场制定规范性准则,集结外部和内部力量主攻人才不足问题,同时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调控,激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
第二,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突破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之间的环环相扣式低端锁定。刘劲松建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将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统筹联动,以链式融合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创新话语权。另外,要通过资金链融合增强产业链的专业化水平,通过政策链融合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
第三,构建协同、高效、集约的产业链集群。关于如何构建“产业链集群”,刘劲松建议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域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优势,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形成既水平分工又垂直整合的分工模式。二是深化“补链”“强链”。对内加快推进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线上线下新应用。三是提升产业链竞争优势。对外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第四,从两方面助力各地区确立制造业协同升级目标、明确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一方面,制造业基础雄厚地区要提升和拓展产业转型的能力和方向。在加大产业转型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立产业转型目标,协调好各地区新兴制造业战略性发展方向,避免恶性竞争,全力提升和拓展产业转型的能力和方向。另一方面,制造业基础薄弱地区产业承接与科技成果转化迈向新台阶,其他地区做好产业承接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现“非零和博弈”。(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