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扩增攀登企业863家;1560名干部下沉企业,挂图作战30个重点项目;19条核心产业链延链补链,优选160家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设立高成长性企业基金,80条政策要素保障措施……

当下,传统资源型城市济宁,正通过“制造强市”突破战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城市转型。自2021年8月起,济宁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的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把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作为头等大事、主攻方向,形成“1个办公室、7个产业专班、7个要素保障组”的“1+7+7”工作架构,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打破部门职责边界,统筹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工作。

山区企业接到雄安新区订单

4月28日,一辆货车从泗水县的山东城际轨道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发,一路北上驶向雄安新区。“做梦也想不到,我们山区小企业生产的路灯杆,也能栽到雄安新区的街头。”公司总经理张勇极目远送。

“公司原来只做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配套产品,产品创新和人才培养考虑得并不多。”张勇坦言。助企干部刘现桥进驻后,联系制造强市建设泗水县指挥部出面协调,将一家有科研优势的企业并入山东城际轨道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又以优惠政策引进10余名大学生,推出了智慧路灯杆、智慧井盖等智慧城市系列专利产品。雄安新区建设施工方和公司签订6000多万元供货合同,这一单相当于去年销售额的四成。

4月29日,艾坦姆流体控制技术(山东)有限公司车间里繁忙依旧,每天有20个高端流体阀走下生产线。“每一台阀都是定制型的,产品供不应求。”公司生产总监马建波介绍。他脚下这片土地曾经是一座运营了40年的老矿区。

老矿区的蝶变折射出济宁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的步伐。前不久,一期投资30亿元的山东能源智慧制造园在艾坦姆临近区开工。邹城市委书记远义彬介绍,园区建设国内领先的支架智能电液控系统及智能液压泵站等8个重大项目,将实现煤矿工作面支护运输系统产业链全覆盖,为济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汇聚新动能。

企业吹哨,部门报到

近日签完土地合同后,山东祺添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兰芹告诉记者:“没想到,我们一个项目牵动了这么多部门。项目投产后,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年产能将从600吨增加到1.67万吨。”

山东祺添新材料有限公司是生产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高新企业,去年下半年以来,产品订单猛增。“客户要和我们签400吨的月订单,可公司生产线月最大产能只有50吨。”上项目扩产能,申请土地指标难上加难。曹兰芹的“烦心事”很快报到了市县两级指挥部,6个部门统筹协调,最终为企业挤出55亩用地指标。

“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济宁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曾凡玉说。今年以来,济宁在聚力问题诉求解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项目快速建设、产业链条快速构建,对产业进行深度帮扶。市县两级每年拿出不低于七成的土地、资金等要素额度,优先保障制造业项目需求,打破切块分割,实行“要素跟着项目走”。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以来,济宁市共为182个攀登企业项目解决用地需求8172亩。

串链成群,行稳致远

“我们企业需要芯片扩散用纸源。”

“我们可以供应。”

去年底,济宁市一驻企干部微信群里,两位驻企干部的对话促成了一笔2000万元的订单。山东芯诺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济宁九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驻企干部沟通后发现,九德半导体自主研发的扩散用纸源恰好是芯诺电子生产芯片的关键部件。“没想到,优质上游企业就在我们身边。”芯诺电子驻企干部李花卉说。今年,她又通过“敲门行动”为企业拓展下游产业链,与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单个企业强大只是孤舟独桨,串链成群才能行稳致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济宁以“231”产业集群“链主”企业为主体,针对19条核心产业链,绘制了47个细分产业链图谱,“一链一策”确定发展方向和路径方法,将攀登企业分产业组团,通过延链强链补链做大产业优势。目前,全省应急装备、碳材料、机器人“三大基地”已初见成效,力争“十四五”末形成2个千亿级、4个500亿级产业集群。

“从制造大市到制造强市,党委政府不光要转变角色,还要适应角色、扮好角色,心贴心为企业送政策、实打实为产业解难题,打造懂企业、通产业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才能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阵地上插稳制造业强市这面大旗。”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表示。今年一季度,济宁市新开工攀登企业项目141个,竣工102个,完成投资121.08亿元,实施在研科技项目212项,在建创新平台58个。在制造业的助推下,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完成工业税收77.1亿元,同比增长21.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