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6.2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江苏GDP为56909亿元,增速1.6%。无论全国还是江苏,上半年的增速均低于年初预期。低增速之中也有亮色。江苏上半年增速较一季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增速领跑国内所有经济强省。

疫情反复冲击、国际贸易战持续、俄乌冲突不息,这些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显然是上半年江苏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主要因素。但是,二季度迅速转为正增长,且实现了较快的“加速度”,意味着江苏经济发展的基础依然扎实,韧性依然强劲。下半年江苏经济增长重回正轨、恢复正常增速可期。国家统计局权威人士分析,现阶段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5.5%-6.5%之间。从全球范围来看,5.5%-6.5%的潜在增长率仍然处于中高水平,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依然较大。

如何看待上半年江苏经济数据?其中蕴藏了哪些新的变化和新的趋势?江苏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何处?记者专访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三位专家。

记者:如何看待今年上半年江苏经济统计数据?

吕永刚:今年上半年,江苏经济遭遇了超预期冲击。本轮冲击的短期性、非周期性强。但有效管控疫情后,江苏经济修复速度很快。

本轮疫情中,江苏是全国受冲击较大的省份之一。其中,作为全国“最强地级市”的苏州疫情管控时间长、举措严、波及面广,接触性消费受影响较大,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大增,企业停产、项目停工带来连锁反应,使经济在短期内陷入螺旋式快速紧缩状态,导致经济增速、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短期内出现深度下跌。

从影响范围看,居民消费受疫情冲击最为显著,5月份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7.4亿元,同比下降8.6%,降幅比4月份收窄8.4个百分点,反弹迹象明显。线上消费活跃,5月份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速较4月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0.6%,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9.2个百分点。

从经济周期性看,江苏经济大盘稳、基础实,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已经进入量的扩张期,有条件避免经济不景气与非周期冲击产生的叠加效应,防止陷入经济下行通道。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在5月、6月份较疫情冲击严重的4月份加速复苏,显示江苏经济已快速走出短期冲击负面影响,展现了强大的增长韧性。

江苏扛起经济大省“压舱石”的责任,密集出台稳经济政策举措,强力稳控疫情。相比一季度,二季度我省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发展转型亮点频现,经济复苏反弹态势明显,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具备坚实基础。

记者:二季度江苏经济企稳回升,哪些经济调控手段和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吕永刚:江苏应对上半年超预期冲击的调控手段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多措并举稳住制造业大盘,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增长强劲、态势喜人。

制造业的产业类别多、关联性外溢性强。江苏要当好全国经济的“压舱石”,先是要当好全国工业经济的“压舱石”。由于江苏制造业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之中,更易受外部因素冲击。面对外部重大风险交织叠加的超预期冲击,江苏在全国较早出台稳工业经济的一揽子政策,重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帮扶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在总体上保持稳健增长态势殊为不易。

上半年,江苏协调同步推进制造业的“稳”与“进”,在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供应链的同时,积极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瞻技术和新兴产业。今年下达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6.88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半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7.7个百分点,其中锂电池、机器人、计算机通信、新医药等产业逆势而上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分行业看,1-5月,电子(5.7%)、电气(7.9%)、汽车(2.7%)、医药(7.3%)4个行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与此同时,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行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经营指标均持续快速增长,形成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其二,稳投资在稳经济中的关键作用凸显,当期投资正源源不断转化为未来的可靠增长。

发挥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稳大盘的关键作用,是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的宝贵经验。固定资产投资的表现,也成为观察预测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

从1-5月的数据来看,江苏固定资产投资表现稳健。一是增中有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增速显著超过同期GDP增速,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效应将在未来逐步显著。二是制造业投资表现抢眼。全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4.5%,增速高于全省投资11.5个百分点。江苏制造业基础厚实、产业链完整,制造业投资的高速增长,表明投资者对江苏制造的强烈信心,将有力支撑江苏制造再攀新高。三是投资的技术含量高。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1%,高于全部投资14.1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科技成果转化及服务增速超20%。对高技术产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加码,将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江苏未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大项目支撑有力。江苏持续加码大项目建设,全省10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11.1%,其中制造业增长2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3.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8.2%,项目创新性、引领性特征显著。全省450项重大工业项目进度超计划时序,显示了抢时间、抢进度的坚定决心。

记者:复杂起伏的经济形势中,以中小微企业为代表的江苏广大市场主体所受冲击最为显著。对于增强江苏经济发展的韧性,“保市场主体”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吕永刚:保市场主体、增市场信心,是应对当前经济变局的关键。留住发展“青山”,才能利当下,赢未来。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当下大量市场主体面临生存危机,并非因为自身缺乏竞争力、经营不善所造成,而是受到短期外部不利因素冲击所致。一旦市场回暖,这些市场主体就可以展现旺盛活力。实体经济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保住实体经济就是保住经济增长“源头活水”。

江苏是实体经济大省,聚焦实体经济领域市场主体面临的突出问题,陆续出台减税降费、融资输血、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等举措,为身处困境的大量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截至6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1371.6万户、同步比增长4.9%,有力地筑牢了江苏稳增长的微观基础。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统计显示,上半年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9.67万人,新增就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完成年度目标的58.06%;至6月底,全省企业用工量达20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万人,就业核心指标回归合理区间。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江苏经济体量大、主体强、质态优,具备较强的抵御风险挑战能力,当下要抓好保市场主体这一当务之急,保持定力,坚定信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江苏经济就会持续释放澎湃动能,始终发挥中国经济“压舱石”的作用。(王峻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