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6-17日,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和第四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上海举行。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软硬件基础更加扎实,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成效也更加凸显。 未来,面对重重不确定因素,长三角如何增强地区发展韧性?如何在经济稳定恢复中承担应有责任?从即日起,本报推出专栏,聚焦生态治理、产业协作、科技创新、民生共享等领域,展示三省一市深入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作为。

良好生态是长三角一体化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三省一市相互赋能,在生态环境领域持续深化合作,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取得了喜人成果。8月17日下午,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前,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共同成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联盟,分别签署了《环杭州湾地区石化化工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三统一”工作备忘录》《苏皖共同建立“2+12”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工作备忘录》《长江口—杭州湾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加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工作备忘录》,还共同发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服务平台,美丽长三角建设正在加速。

联防联控,下好区域共治一盘棋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长三角三省一市相互毗邻,生态环境问题休戚相关。为推动绿色发展,下好区域共治一盘棋,近年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词,打破跨区合作壁垒,在推进污染防治协作、制度政策协同创新、区域协同深化工作等方面,跑出落实绿色发展一体化的“加速度”。

汾湖是一条横跨江苏和浙江的界河。从过去的水草丛生,到如今的碧波荡漾,其变化的背后是长三角不断完善的联防联控机制在起作用。记者了解到,为打破界河管理困局,苏州吴江区河长办主动带领汾湖沿岸村负责人拜访浙江省几个毗邻村,商讨河道共治方案。通过调研,两地形成了治理方案,不仅统一管理标准,设立联合河长,同时还创新建立联席会制度,预防和协调边界水事纠纷。双方还明确定期联合打击非法排污、偷倒垃圾等违法行为。汾湖的联防联治经验在长三角区域得到了认同并推广,如今,江苏吴江、上海青浦、浙江嘉善三地签署了交界区域水环境联防联治联席工作机制协议,在护水治水上实现了“一盘棋”。

除水治理以外,三省一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也坚持实施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为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长三角区域编制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针对秋冬季不利气象条件,协同推进执法监管和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实现长三角区域内省市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不久前联合印发《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标志着新一轮太湖治理全面启动。“将与沪浙皖一道,共同落实好新一轮国家方案,加强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联防联控,共同抓好排污口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生态清淤、滆湖洮湖整治等重点任务。”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表示。

示范先行,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力

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成立,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迈出新的重要一步。示范区横跨沪苏浙、毗邻淀山湖,涵盖两省一市三个区县的行政区域,占地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其中,上海青浦的朱家角、金泽,江苏吴江的黎里镇(汾湖高新区),浙江嘉善的西塘、姚庄,5个镇共计面积659.4平方公里作为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域。

谋定快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后,以“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的战略定位,在生态环境领域开展了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水体联保共治等诸多制度探索和实践。通过一系列监管,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呈现稳中有升趋势。有数据显示,2021年,示范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87.4%,各项评价指标均达标,总体呈改善趋势;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声环境评价等级为较好,各类声功能区昼、夜间均值达标,总体保持稳定。

7月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明确到2023年,示范区率先发布一批绿色产品、绿色服务标准,试点推进一批绿色服务认证项目,制定出台一批支持绿色认证、加大认证结果采信的配套制度,形成各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商协作的良好工作机制。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建设初见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25年,示范区在绿色认证推广应用、覆盖领域、结果采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示范区内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减源增汇,打造低碳零碳样板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揭牌,旨在凝聚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集团及国内外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从能源全生命周期,形成切实可行的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体制机制、产业转型与创新技术发展路线,为全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长三角解决方案。

联盟发起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表示,“双碳”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一场硬仗。“同等的能量能源消耗,要创造更高的产值,产业结构一定要有很大的变化,要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就一定要改变能源结构。”结合长三角的发展实际,他提出增加可再生来源、提高发电效率、降低流程工业碳排放等建议。

其实,在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揭牌前不久,《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也正式实施。《方案》提出将水乡客厅、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列为碳达峰工作重点片区,把绿色低碳理念和技术融入重点片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大力探索减源、增汇、替代的近零碳路径,一体打造长三角低碳零碳引领区和样板间,到2030年基本要建成一个近零碳的示范片区。

此外,《方案》也明确,将实施重点领域分类示范行动,聚焦产业、能源、建筑、交通和生态等重点领域和行业落实碳减排措施,开展绿色低碳产业一体化行动、清洁低碳能源一体化行动、绿色宜居低碳建筑行动等,培育发展一批一体化绿色低碳创新的示范标杆和样板。(王 琦 张韩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