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消费金融公司因“消费贷资金挪用”被罚。
近年来,以消费贷款为名义将资金违规用于炒房、买理财的现象屡见不鲜。多家消费金融和商业银行都曾因消费贷资金挪用、贷后管理违规等收到监管罚单。罚单和乱象背后,暴露了贷款机构对贷款审查不严的问题,也反映了消费贷资金监管的难题。
那么,消费贷行业顽疾为何难禁?专家对此怎么看?
小米消金迎首张罚单
小米消金迎开业以来的首张罚单。
小米消金官网显示,小米消金于2020年5月29日获开业批复,是全国第26家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今年3月,小米消金发生工商变更,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退出董事职位,新增季春江为董事。8月,季春江出任小米消金总裁任职资格得到监管核准。资料显示,季春江曾在花旗银行及摩根大通银行任职,拥有多年的风险管理经验,曾担任宜信首席风控官、天星数科首席风控官。
半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小米消金总资产96.61亿元,净资产14.12亿元,2022上半年净亏损9319.6万元,较2021年同期扩大了43%,其去年全年净利润则为36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能否实现盈利对于小米消金至关重要,这决定了其获得ABS资格的进程。根据监管要求,获得ABS资格需满足最近三年连续盈利等条件。而发行ABS是消费金融机构重要的融资渠道。
今年2月,小米消金成功募集6.8亿银团贷款。5月,小米消金正式获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针对此次罚单,小米消金回应称,小米消金高度重视监管意见,坚决落实监管的意见与要求。下一步,公司将深入开展内部反思与优化提升,进一步加强贷款资金用途审查,持续优化完善管理制度,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多家消金公司遭罚
事实上,因贷后资金管理问题被罚的消费金融公司不在少数。
统计发现,年内共有小米消金、北银消金、上海尚诚消金、四川锦程消金、湖南长银五八消金、陕西长银消金、招联消金七家持牌消金公司接到罚单,合计被罚金额742.6万元,而这一处罚金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490万元。
2017年,由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不到位,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湖北消费金融被罚款40万元。2019年,华融消费金融(现更名为“宁银消费金融”)因消费贷款用途不合规,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形成重大风险,被罚款60万元。同时,责任人章琼被给予警告,并罚款5万元。此外,金美信消费金融也曾因信贷管理制度机制存在缺陷、贷款管理不尽职导致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被银保监会厦门监管局处以罚款290万元;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
7月21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的信息显示,北银消金因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有效性不足、对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的违规行为,被责令改正并给予合计80万元罚款。
事实上,不仅消费金融公司,各家商业银行也频频因为个人消费贷资金被挪用遭监管处罚。对贷款用途审查属于贷款发放机构的法定义务,且涉及到发放机构的审慎合规经营管理。
据了解,贷款合同中一般会写明贷款用途,借款人办理贷款后需要在规定范围内使用贷款。如果借款人将信用贷款用于买房、理财甚至赌博等不符合规定的用途,那么借款人的行为会被视为违约,贷款发放机构可能会提前终止合同,要求借款人提前一次性还清全部欠款。
零壹智库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行政处罚是央行和银保监会针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手段。从2022年至今的处罚情况看,针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处罚数量增加,显示出在消费金融业务竞争加大背景下,暴露出更多的机构违规行为。
行业顽疾如何破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消费贷期限短、风险较小,且需求旺盛,部分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对消费类贷款的用途审核、监督并不严格。有些借款人抱有侥幸心理,而放贷机构的客户经理为了完成个人贷款业务指标,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其中也少不了第三方中介机构的推波助澜。
从持牌消金被罚原因看,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违规采集信用信息和违反个人征信规定;二是消费信贷资金用途流向管理违规、贷后管理不规范;三是夸大、误导营销,产品定价管理不审慎;四是对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
于百程表示,消费金融行业处于不断规范、利率下降、持续数字化以及竞争者增多的格局中,叠加疫情等因素的扰动,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体现为综合能力的竞争,而合规经营,也是当下消费金融公司竞争力的体现。处罚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为行业的业务合规提供了警示参考。随着监管科技的发展,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监控资金流向将成为新的监管创新方向。
博通智库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消费贷后资金管理一直是难点。个人消费贷款被挪用现象比较频繁,导致2021年以来,各地监管部门针对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用途监管持续升级。违反的主要是消费信贷本身的定位,就是用于真实场景消费,如果用于房地产和证券等市场,容易增加市场泡沫和杠杆率,损害的是整体市场的平稳发展。一旦出现问题,包括贷款人和机构在内都要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有悖于发放消费贷款的初心,也不利于金融调节。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曾表示,银行在发放贷款的时候,一定要全面真实评估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不能因为这个业务过度推高居民的债务杠杆率,更不能助长某些领域尤其是房地产领域的泡沫。
对于机构贷后资金管与合规建设,王蓬博建议,消费金融公司应摒弃“重贷轻管”的发展方式,强化贷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定资产质量。另外还得依靠技术能力提升,比如大数据来监测贷后资金流动,或者依靠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类似在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贷后管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