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正在錾刻作品


(资料图)

银皮圆雕錾刻摆件《牛》

银皮圆雕錾刻摆件《骏马》

现在十分流行一个词,叫“工匠精神”。那“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唯有走近工匠,才能感悟其精神。春日的一个上午,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工艺美术大师周君的蒙錾工作室。37年来,他守在小小的工作台旁,用几十把尺寸不同的錾子,把金银錾出各种形状,其精美绝伦让人赞叹,也收获了自治区级、市级的各种荣誉。也许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对制作工艺的精益求精,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工匠精神”吧。

学美术出身 从事金银器錾刻37年

周君的工作室位于塞上老街深处,不是一般人眼中的黄金铺位,但对于手工艺从业者来说却是个很好的所在。“这里有很多从事金银器制作、售卖的店铺,比较集中。我的工作室闹中取静,游客不容易看到,没有那么多进店咨询的人,反而适合潜心制作。”周君说着,便拿起一个自己制作的银壶向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介绍起了设计时的思路,“你看,茶壶上下两边的纹样,上边6个、下边6个,正好代表一年有12个月;壶身的主要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十二生肖;空白的部分又用了一些常见的吉祥图案,整体美观大方,也有美好的寓意。”

除了银壶之外,周君还设计制作过骏马、牛、金鼠、蒙古刀、佛像等非常多的工艺品摆件。他踏入这行要从1986年说起。当时,美术专业毕业的周君直接被分配到了内蒙古外贸工艺品厂,跟随金银器制作的老师傅学艺,别人3年出徒,周君因为美术功底强,人又肯琢磨、下功夫,一年就出徒了,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那个时候我们厂国外的订单特别多,一个月虽然只能挣37块钱,但是产量却很高。如果从那时开始算起的话,我做过的摆件差不多能放满这间屋子。”说起过去学艺的日子,周君一点儿也没觉得辛苦,反而觉得那时候能跟着工厂去外地参加展会推介产品,见识到各地手工艺人的手艺,很有收获。2002年离开内蒙古外贸工艺品厂后,周君就开起了自己的蒙錾工作室,熬过了一段无人问津、收入少的艰难日子,后来慢慢地在金银器制作方面闯出了名堂,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荣誉加身 收获业内肯定

“蒙古族金银器錾刻以錾刻为主,通过小锤、錾子在器物上錾刻出各式各样的浮雕图案,它是从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基础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錾刻技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西藏、云南等地区。”周君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蒙古族金银錾刻源于商周,兴盛于大唐,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经过几千年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产生出了具有人文地理、民俗图腾的民族民间图案,深受群众喜爱,如卷草、莲花、虎、鹿、狮、龙、凤等。

作为蒙古族金银器錾刻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周君用传统工艺融合现代理念创作出了许多唯一性和独特性的錾刻作品,如錾金宝刀、八宝蒙古刀、银碗、铜佛、银佛、錾刻牛等。周君的身材很瘦,手却很大,手指也很粗,怎么看都不像是会錾刻的。听出了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的疑惑,周君马上示范了起来,在“叮叮咚咚”的声音中,他用錾子和锤子将老鼠嘴边的胡须细细勾勒出来,栩栩如生的样子让人惊叹不已。

惊叹之余,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注意到,在周君的工作室挂着两块醒目的牌匾,一块是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颁发的“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金银器錾刻技艺”,另一块是由呼和浩特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呼和浩特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颁发的“首届呼和浩特市工艺美术大师”。这两项荣誉,代表着业内专家对周君金银器錾刻技艺的高度肯定。

坚守匠心

只为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在采访时,店里来了一位想要做银饰修复的顾客。周君仔细观察银饰断裂的地方,耐心向顾客解释他所拿来的银饰应该不是纯手工打造的,如果单纯做焊接修复的话,怕银饰和焊料的熔点一样,一不小心把银饰件原本的图案融掉,建议顾客考虑其他的修复方法,先回去好好考虑后再过来商量。而面对另一位慕名而来想要做金饰的顾客,周君却说:“黄金价格高,纯手工定制对原料损耗大。你如果只是想做饰品,就拿到首饰加工的地方,他们是用模具做,损耗小,更划算一些。”听到他的建议,这位顾客也被“劝退”了。

看到周君这样的操作,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很不解,这不明摆着把生意往外推吗?可是周君却觉得很正常:“我们做纯手工金银器制作,想的应该是怎样把东西做好,而不是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尤其是来做修复的,可能这个物件对顾客来说意义重大,各种细节不提前商量好的话,万一达不到顾客的预期,破坏了它原有的形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得不偿失。”

也许正是对工艺水平的执著与追求,才成就了周君。周君坦言,制造业的发达对纯手工艺匠人确实是有一些冲击,但是能欣赏纯手工制品的人还是很多的,现在他手头上还有几个定制的单子,他也有几位徒弟。“将来还是想把这门手艺坚持做下去,也跟年轻人多接触,听听他们的建议和想法,一起把手艺传承下去。”周君笑着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