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外生命,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终极话题。但凡出现任何有关外星生命的蛛丝马迹,都能让人兴奋不已。
去年9月,一项关于“金星大气发现疑似生命迹象磷化氢”的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天文学》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很快,不少质疑的声音响起。
近期,几篇反驳的论文陆续刊登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等期刊上。这些不同的研究观点对金星上生命存在与否的探索,可谓一波三折。
很快泼来的冷水
原论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简单来说,就是科学家将两台望远镜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金星云层中存在含量相对较高的磷化氢,而磷化氢的存在,又可能与生命活动有关。
生机勃勃的地球已经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孤单了太久。消息一出,如炸雷一般,引起了学界乃至“吃瓜群众”的强势围观。
但冷水来得很快。
原论文刊发约2周后,就有学者向《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投稿反驳。随后,2篇其他研究人员的反驳论文也陆续刊发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和《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上。
这些学者是从哪些角度反驳的呢?
“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对原论文所使用的数据再处理后,结果并没有显示出磷化氢显著存在。第二种是通过研究其他观测设备的红外数据,发现金星上磷化氢的含量上限比原论文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勇在查阅相关论文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刘勇进一步解释,我们获得的观测数据是有“噪声”的,科研人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去掉“噪声”,抽丝剥茧找出想要研究的对象信号。
“数据处理的方式对于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至关重要。稍有不当,就可能令数据失真,甚至发生一些‘美妙的误会’。”刘勇说,原论文认为其所用数据的高阶次幂可能为“噪声”,便将之“过滤”掉了,而反驳者则不认同这种数据处理方式,认为这样会人为地增强磷化氢信号。反驳者使用与之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同一批数据处理后,未发现磷化氢显著存在的证据。
第二种反驳观点出自两篇论文,他们“另起炉灶”,使用了美国夏威夷毛纳基亚天文台等其他数据库中的红外数据,估算出金星磷化氢的上限,其中一篇论文显示磷化氢上限不足原论文的四分之一,另一篇论文显示磷化氢上限比原论文低了近两个数量级。
此前有报道称,面对质疑声,原研究团队曾对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承认部分结果可能是由二氧化硫而非磷化氢造成的。不过,该团队坚持认为,在排除掉原有的错误处理后,金星云层中的磷化氢证据依然存在。
目前,孰对孰错尚未盖棺定论。
“反转”或助科学更近真实
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地外生命充满了好奇。这场以论文为枪炮、以研究成果为阵地的科学之战或将随着更多学者的加入愈演愈烈。
刘勇更倾向于反驳者的观点。原因有三,一则金星环境恶劣,不适合生物生存;二则数据处理不当确实有可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三则新的发现往往能够得到一些旁证,原论文的结论尚未出现其他佐证,反驳者却持有至少两方面的论据。
但刘勇也在采访中再三强调只是“倾向于”,因为金星虽是地球近邻,却从未有人类真正踏足过,受限于金星恶劣的环境,能够开展的科学探测十分有限。真相距离我们还很遥远。而在真相揭开之前,任何探索的角度、犀利的争论都很有意义。
一位行星科学家虽因工作繁忙婉拒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但她也同样坦言:专家之间的争议很自然。
“无质疑,不科学。可证伪正是科学最鲜明的特征。经受住了质疑的科学知识,无疑更加接近于真理。而那些被证伪了的理论和发现,就像绿叶一样,化作了春泥养护着科学之花,并帮助人类在探索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实。”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李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