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中国近海外,几乎所有大型全球海洋观测都是西方主导,我国对全球海洋的观测能力严重不足,这是我们向海洋强国和气象现代化迈进的一个‘卡脖子’问题。”6月8日,在中国气象局与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海洋气象科技创新战略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表示。
张人禾指出,目前全球海气界面观测特别是海气同步观测匮乏,严重制约了对海气界面能量和物质交换以及海洋对大气影响的科学认识。
“与海气界面能量交换观测相比,物质(水、碳、氮等)交换的观测更加匮乏。全球海气界面能量和物质交换观测的不足,严重制约气象业务预报特别是海洋气象预报水平的提高。”张人禾说。
张人禾认为,面对全球海气界面观测匮乏现状,应抓住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问题,建立中国海洋气象海气界面观测网。“可从选择重点区域进行科学试验开始,逐步业务化,为防灾减灾、保障海上经济活动提供海洋气象支撑。”
据介绍,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已初步建立了以沿岸及近海海域为主的海洋观测网,以及覆盖我国近、远海的极轨、静止气象卫星遥感监测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观测体系。
研讨会上,中国气象局和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的合作协议。(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