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前的第三天,在一个多月的拉锯中,本土确诊病例实现了零增长。

“归零”兆丰年。

这并不意外。政府行动、公众配合、迅速动员,这是一种杂糅着体制优势和文化自觉的“国家治理能力”,与70多年前那句闻名遐迩的“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口号,在历史深处押韵。一贯对华“俯视”的《纽约时报》也承认:在许多国家,围绕保护公众健康还是保持经济运行的话题争论不休。在中国几乎没有此类讨论。中国两样都做到了。

但即使是在这个强调责任和奉献的东方大国,人们也确实有一个纠结:回家过年,还是就地过年?因为回家和过年,几乎能够画上等号。这在过去,都是不假思索的。

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惯性足够强大,使得已经进入工业文明乃至后现代社会的中国,仍然在每年春节前后,经历潮汐式的春运。穿新衣、放炮仗等旧形式衰微,守岁、祭祖等旧思想衰败,在这种黏性和不适中,一年又一年,人们执着并执拗。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果没有疫情,回家过年的张力依旧有力。但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时候,柳暗花明在即,一年来的隐忍和牺牲,不甘付诸东流。毛主席说,“最后的胜利,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于是,就地过年,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号召。就地过年,把疫情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不掉以轻心。我们即将逾越这个冬天,我们即将迎来灿烂春光。

道理人人都懂,就是还需要在心里氤氲一番。这也是为什么政策鼓励却不强制,倡导却反对层层加码,务求精准调控。这同样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各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许之以利。提倡就地过年的另一面,是能够安心过年。我们看到,发现金、发消费券、发数字人民币红包……确保市场繁荣,让就地过年的人们心无旁骛,让就地过年也能过好年。商业是最大的慈善,市场是最大的筹码。

我们相信,与众不同的牛年春节,“热闹”依旧。

历史并非线性发展,充满变量,彼此碰撞,折冲樽俎,向多个方向发散。千年的春节文化,因现代化而七零八落,又因中国日益现代化而反弹。回家过年和就地过年的消长,也将在这种“非线性”中完成历史的选择。历史首先是偶然,然后偶然创造必然。

拜现代化所赐,处处通衢,回家不再是山长水阔知何处,不再是浑欲不胜簪的一期一会,而是说走就走、朝发夕至。乡愁在远方,家并不遥远。

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地过年,心安即家。也许宇宙的尽头是铁岭,但路的两端都是家。

祝福每一个人新春快乐!每一个人都了不起。(韩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