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辑丨张明艳
图 源丨图虫
(资料图片)
滴滴急于脱身,小鹏意在规模,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8 月 28 日,小鹏汽车宣布已和滴滴以及滴滴旗下子公司签署股份购买协议,小鹏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 3.25% 的 A 类普通股,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滴滴将成为小鹏的战略股东,首批股份的锁定期为 24 个月。
通过合作,一款 A 级智能电动汽车将作为小鹏全新品牌的首款产品进入市场,预计于 2024 年开始量产,项目代号 "MONA",定位 "15 万级 " 市场,同时面向 C 端和 B 端销售。
据介绍,前期,滴滴已投入数十亿人民币对 "MONA" 进行开发,小鹏将收购与 "MONA" 项目相关的所有研发的测试、设备等资产,以及核心团队成员,基于扶摇平台的架构,继续完成全部的量产研发以及部分的销售。
滴滴也将面向小鹏汽车首次开放全生态赋能,为 "MONA" 提供包括智能座舱、智驾及共享出行市场等多维度的支撑。
同时,双方还将在多个领域探索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机会,包括在滴滴平台上小鹏车型的运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建设、Robotaxi 以及国际市场方面的合作。
这个夏天,小鹏无疑成为新势力的主角,7 月底迎来大众入股,8 月末宣布与滴滴联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换来两家行业巨头的支持与资源共享," 鹏 " 友圈的不断扩大,对于现在的小鹏来说,意义非凡。
从 G9 的混乱配置选装导致冲高失利,到内部组织管理出现问题,G6 难过交付关,以及至今未从亏损的泥潭中走出,小鹏困于谷底已久。
而一个月内的两项重磅合作,也为小鹏带来了 " 翻身 " 的拐点,岌岌可危过后显得更加意气风发。
这场属于小鹏的 " 自救 ",一切直奔规模。
B 端 " 输血 " 保销量规模
" 汽车行业淘汰赛刚刚开始,300 万台的年销量规模将只是汽车公司的入场券。" 今年 4 月,小鹏汽车董事长 CEO 何小鹏向媒体表示。事实证明,小鹏的确为了销量 " 拼了 "。
就 "MONA" 的合作中,小鹏汽车明确表示,滴滴除了在技术上对其进行赋能,在营销渠道上也将完成共享。双方已签订对赌协议,进一步明确滴滴需要通过自身平台和生态系统,帮助该项目的产品面向企业用户,达到一定的年销量,才可进一步获取额外股份,最高不超过 5%。
这也意味着小鹏将在 B 端与 C 端双市场发力,扩充其销量规模。小鹏汽车也明确表示,在全新的 MONA 平台会推出少数的 SKU(最小存货单位),部分 SKU 主要针对于整个共享出行相关的领域。
"A 级车需要巨大的销量规模,才能有成本竞争优势;把销量规模做到极大量,反之对智能的规模和收益也有巨大的创造价值。" 合作官宣当天,何小鹏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
一直以来,车企瞄准 B 端市场销量的行为饱受外界质疑,包括红利期短、技术含量低、品牌定位低端市场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接入 B 端,的确是车企迅速走量简单且高效的方法。
如哪吒、广汽埃安等品牌,都曾凭借在 B 端市场的强势发挥,取得了较高的销量成绩。
而面向 B 端出行市场中,滴滴网约车平台 " 头号玩家 " 的地位无可置疑。滴滴 2022 年年报显示,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止的 12 个月中,滴滴在全球有 5.87 亿名年活跃用户,2300 万名年活跃司机。其中,中国出行业务有 4.11 亿名年活跃用户,1900 万名年活跃司机。
这一庞大的群体都是滴滴销售渠道的潜在客户,可以帮助小鹏将销量规模拉高。对此,小鹏对滴滴的保守期许是 10 万销量 / 年,并希望通过额外股权分发,激励其在 B 端市场做到年销量 18 万辆以上。
" 小鹏和滴滴的合作,让我们能够确保这一款车的初始化规模比想象高很多。" 何小鹏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滴滴合作打造 15 万 A 级市场电动汽车的爆款,会在 TO C 和 TO B 两个领域都取得成功。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交付量为 4.14 万辆,同比下滑 39.93%,在 " 蔚小理 " 中逐渐掉队;今年 7 月,小鹏月销重回万辆,但销量压力依然不小。
对于亟须在销量上见起色的小鹏来说,借力滴滴平台与渠道,瞄准 B 端市场获得更大的销量规模,无可厚非。
不过,进军 B 端市场 " 回血 ",是 " 饮鸩止渴 " 还是 " 双管齐下 ",小鹏或许还要做好市场平衡。
一方面,前车之鉴并不明朗。滴滴 2020 年就曾与比亚迪合作定制网约车,次年 D1 开始大规模交付,但短暂尝过市场甜头后就进入销量下坡,至今累计销售不超过 5 万辆。
而小鹏此次收购的滴滴造车项目,为 2021 年起滴滴独立开发的定制车 D2,内部被称为 " 达芬奇 "。据公告,该项目在过去两年共亏损 34 亿元人民币。
面对融资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造车生产资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滴滴也急于丢掉这款 " 烫手山芋 "。
不过,不同于以广大网约车司机作为目标消费群体,MONA 还面向 C 端普通消费者,同时,借助小鹏在智能化方面领先的技术,MONA 对于滴滴出行的意义更在于无人驾驶网约车的推动。由此来看,MONA 的高销量 " 保质期 " 将长于 D1,但市场只有一个滴滴,当市场接近饱和时,能否保持一定的销售体量依旧是个问号。
另一方面,想要兼容 B、C 端市场并不容易。成本低、高续航、好开、耐损等因素,是网约车司机选车,以及租赁或出行公司在采购产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低端市场为主的高性价比车型往往能在其中取胜。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存在,造成普通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选择对网约车市场中的 " 爆款 " 选择回避。
当在 B 端打开市场,销量冲高的同时,小鹏还能守住普通消费者吗?
对此,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亚太汽车与工业品业务主管张君毅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现在的很多车型并不是在 B 端市场销售得很好,就会影响到 C 端,因为一个耐用、低成本的车型是所有消费者共同需要的。但是,如果 To B 端多了以后,To C 的车型应该是要差异化的。"
数据共享服务智能驾驶规模化
选择滴滴,小鹏的 " 醉翁之意 " 在车,更在资源。
" 滴滴与小鹏对智能驾驶技术如何规模化落地应用到所有的客户群,拥有相同的愿景。" 在谈到小鹏与滴滴合作的原因时,何小鹏对媒体表示,希望通过合作将 " 科技普惠、智能平权 " 加速落地市场。
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平台,围绕汽车出行生态,滴滴拥有丰富的资源与庞大的数据,这也被外界揣测为小鹏 " 接盘 " 滴滴造车业务的背后深意。
庞大的网约车体量带来海量的数据,这是滴滴自动驾驶技术开发的优势所在,也是车企搜集数据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效方法。
" 在自动驾驶行业,谁能高效低成本地挖掘数据价值,谁就能成为竞争的王者。" 毫末智行 CEO 顾维灏曾公开表示。
据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介绍,MONA 出行版会在滴滴平台上运营,在数据合规的前提下,会获得滴滴平台所必要的数据支持。
自动驾驶拼到最后是数据之争,庞大的数据规模支持对小鹏自动驾驶的落地至关重要。
" 滴滴长期以来有很多数据,这些数据也是小鹏所需要获得的。对很多车企来说,有一些运营数据是其布局智驾的前提。在这方面,小鹏也可以加快自己的研发速度。" 张君毅告诉记者。
就小鹏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XNGP 的内部迭代规律来看,基于 XNet 深度视觉神经网络,以及自主研发的全闭环自成长的 AI 与数据体系,XNGP 系统下的城市 NGP 拥有强大的 AI 学习能力。据悉,城市 NGP 自 2022 年 10 月上线以来不断优化迭代,平均每季度提升相当于人类司机一年驾龄的驾驶水平。
在滴滴海量且足够真实、多场景的数据,以及庞大的实时路面测试的数据支撑下,小鹏 XNGP 自动驾驶方案迭代升级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驾龄 " 也将获得快速提升。
此外,对于一门心思扑向智能化的小鹏,此次合作也让小鹏的 Robotaxi 也不再是空中阁楼,搭上滴滴的平台快车,终于找到了可落地的切入口。
今年 4 月,小鹏 G9 正式获得了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载客测试牌照。按照规划,将于下半年在广州市黄埔区面向所有用户开启自动驾驶载客测试。
不过,用户需主动通过微信小程序才可呼叫小鹏 G9 自动驾驶汽车,该渠道中的用户数量十分有限,而小鹏独自建立一个出行平台承接 Robotaxi 不仅成本较高,用户积累还需一定的时间。此时,滴滴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平台对接小鹏 Robotaxi 车队,无疑是最佳选择。
在运营上,小鹏 Robotaxi 车型接入滴滴平台,融合滴滴平台的流量入口,实现用户扩容,效率进一步提升。借力滴滴平台解决了规模和成本两大难题,小鹏在 L4 级自动驾驶赛道又将向前一大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围绕出行市场汽车运营、Robotaxi 方面进行合作,双方还将在多方面发力,包括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国际市场等方面的合作。
长远来看,滴滴赋能小鹏,将在汽车出行全生态、各领域做到规模化。
对此,张君毅也向记者表示:"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想象空间的事情。滴滴所拥有的数据、经验和资源,以及对用户的一些洞察,这些都是小鹏作为新势力造车企业目前所欠缺的,这些方面如果和小鹏形成协同的话,也会为小鹏在细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
滴滴做减法,布局出行生态;小鹏做加法,意在规模落地。这是一场共赢的联手。
于小鹏而言,不论是在销量规模上的大幅提振,还是在智能电动汽车规模化场景应用的快速推动,都将进一步强化小鹏的 " 生命线 "。
SFC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章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