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再迎一波政策利好。《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科技部门获悉,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目前,包括深入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完善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及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等成政策着力点。《“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发展专项规划》、《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指南》和相关标准也正加快编制。下一步,中央和地方将强化政策落实力度,从产业链、服务链和人才链全面打通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上的“梗阻”。
记者获悉,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技术要素市场配置,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与中国科技评估与管理研究会、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近日就2021年重点任务和工作部署展开工作会商。
另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创新改革包括构建高效运行的科研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包容审慎监管新产业新业态等四大重点任务。其中,明确要求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和容错机制,推进技术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等。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工作中的短板,疏通科技成果转化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堵点”正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资金链为例,国家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基金设立子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和奖励三种方式进行。有科技部门相关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正在推进的贷款风险补偿模式总体思路大致为:中央与地方联合实施、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允许地方创新补偿机制和合作银行分类补偿等。
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呈现加快态势。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以来,我国形成了从修订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细则到部署具体任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三部曲”,同随后出台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共同构建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宏观政策体系。
在地方层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频出。合肥市明确对关键核心技术单个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根据《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1-2023)》,上海将抓住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重要一环,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据统计,自去年以来,包括北京、四川、陕西、广东、山西、河南、山东、云南、青海等十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量质齐升。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0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549353项,成交金额28251.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8%和26.13%。《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有所增长。合同项数为15035项,比上一年增长32.3%。
虽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能力不足、人才匮乏以及多元化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
“作为目前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需要注重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和人才链的协同。”中科院某研究所科研人员认为,要推动产学研融合,关键在于破解产业和学研“两张皮”的问题。
“部分科研工作者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重论文轻成果转化,不了解市场情况和企业需求,转化动力有待提高。”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主任黄灿宏坦承,部分科技成果质量水平不高,一些成果是为了完成项目、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和申报职称凑数。同时,成果转化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针对这些难题,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建议,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堵点,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供需两端双向发力,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另外,还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平台)建设,为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落地和平台机制建设尤为重要。”中建材科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忠伦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他透露,为支持共同体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行政、财税、土地、资金等支持政策。中建材科创院乘共同体政策东风,走出了一条集研发、中试、产业化于一体的产业孵化之路,为打造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