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全国船舶海工产业第一大省。最近,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竞争力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措施》)。8月22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若干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2021年我省造船完工量1643万载重吨,占全国总量的2/5,占世界市场份额超过1/6。到2025年,江苏要建成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船舶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在新闻发布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李强表示,江苏是全国船舶海工产业第一大省。江苏船舶海工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区,南通、泰州、扬州3市,集聚了全省80%以上的船舶制造能力。2021年全国造船完工量排名前20的企业中,江苏占据8家。我省研发建造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勇士号”“奋斗者号”、亚洲最大重型“天鲲号”绞吸疏浚船等创造了多项新纪录。

省委、省政府将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确定为重点培育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推进高技术船舶产业链、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豪华邮轮产业链3条产业链建设。明确到2025年,要建成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船舶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若干政策措施》共分为六部分18条政策措施,明确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动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强用工保障与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和保障。

“《若干政策措施》力求解决当前制约江苏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紧密衔接江苏已出台的相关政策,主要特点体现为四个‘紧扣’。”李强解读说,即紧扣国家规划导向和重大战略布局,抓住国家建设“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长三角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综合产业集群”的战略机遇;紧扣产业强链补链,聚焦全省“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打造品质高端、信誉过硬、市场公认、在全球具有领先水平的“江苏船舶精品”;紧扣创新引领,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布局重大研发端及制造端创新平台,加快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紧扣“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比如,瞄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包括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搭建产业链供应链集成平台、培育江苏船舶海工品牌等4项具体政策措施。

“我省在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域提出布局‘一集群一基地一集聚区’。”李强补充介绍,我省将把“通泰扬”地区建设成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和最具活力的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南通市、连云港市、盐城市加快建设沿海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南京特色甲板机械、泰州舱室机械、镇江动力系统集成、无锡海洋探测等一批沿江腹地特色配套集聚区。

“对于船舶海工重大项目,我们给予优先办理,并支持沿江岸线资源优化整合,促进产业集聚。”江苏海事局副局长徐伟表示,海事部门将发挥职能和专业优势,重服务、强保障,确保我省船舶海工产业“稳健前行”。未来,将开辟更多“绿色通道”,便利信用良好的船舶海工企业抵押融资,助力产业发展。

破浪前行,扬帆向世界,江苏还在持续创新,全力抢占技术“新高地”。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赵扬威表示,“十四五”期间,省科技厅首先将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其次,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太湖实验室,支持南通、镇江、泰州、扬州等地新建相关创新中心、研发中心。

进一步提升产业活力,增强产业竞争力,还需优化服务。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周体光介绍,交通部门正积极协调,将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省重大工业项目清单的船舶海工项目纳入相关港口总体规划,支持打造大型LNG运输船制造企业等先进制造业集群。还将强化引航服务保障,指导引航中心优先引航修造船舶;优化提升船舶检验服务能力,完善长三角营运船舶“通检互认”机制,并推广300总吨以下的“小型船舶”检验优化试点成果,助力我省船舶海工产业更好地徜徉“新蓝海”。(记者 季宇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