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黄澄澄的稻谷随着秋风翻起金波,饱满的谷穗散发着迷人的香气,九月的江苏大地一幅色彩浓郁的丰收画卷正在徐徐铺开,行走在田间地头的人们满脸都是收获的喜悦。

都说,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多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其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40%以上。而灌区,作为粮食生产的中流砥柱,一头连着国家粮仓,一头连着百姓生计。江苏拥有大型灌区34处、中型灌区279处,设计灌溉面积4856万亩,覆盖了全省三分之二的耕地面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供给、农民持续增收、现代农业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江苏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打造了“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使之成为粮食安全稳产的主力军。

汩汩活水灌溉乡村振兴良田

清晨,灿烂的阳光从疏疏密密的树叶缝隙间射进宿迁宿豫区曹集乡,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村边右侧那条碧波荡漾的灌溉渠照得更加通亮。村民李福佑老两口沿着渠道的护坡晨练完,即将开启一天的生活。对于这条灌溉渠,李福佑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告诉记者:“这片水域不仅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也养活了沿岸的所有农民。”

李福佑提到的这片水域为来龙灌区,自己是当地的水稻种植专业户,几十年来,他与来龙灌区的26.44万名农业人口一样,傍渠而居,以水灌田,见证着来龙灌区的点滴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这里沟渠纵横,沃野千里,水利建设持续发力,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推动了特色农业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拔穷根的利器”。

站在来龙灌区二干渠一支渠渠首闸上,李福佑眺望远方,提起过去的种植经历不堪回首。他说: “以前我们这儿农民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我家有30亩地,要是出现干旱,忙活一年只能收回本钱。”原来,曾经的来龙灌区二干渠,渠道破旧淤塞,不少处于灌溉渠末端的耕地,很难喝到水、喝饱水。即使处于前端,渠道灌溉100亩水稻最少要2天,若遇灌溉不及时,导致粮食减产的事情时有发生,不少村民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

为遏制灌排效益衰减的趋势,2001年水利部批复同意将来龙灌区纳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范围。2020年3月,来龙灌区又被纳入“十四五”大型灌区改造范围,计划到2025年,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85%,恢复灌溉面积5.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3.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1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

“如今,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明显改观,农田灌溉有了保障,不仅种植增效增收,农业用水量也逐渐减少了,今年灌溉水稻田只花费两个小时就足够了。” 李福佑说。其实,随着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不断推进,生态方面,汩汩活水缓缓注入来龙灌区,笔直的渠道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蓝天白云,与周围成片的农田相映成趣,成了宿豫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世遗工程插上现代科技翅膀

提起江苏的灌区,“里运河-高邮灌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不仅因为2021年11月“里运河-高邮灌区”入选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江苏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还因为近年来高邮灌区依托河湖资源优势,深挖人文底蕴,实施水利设施现代化改造,在彰显其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的同时,实现了灌区+农业、灌区+生态、灌区+智慧的新发展形势,在保障城区河道清水长流的同时提升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当地实现乡村振兴。

高邮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粮食主产区。站在高邮运河西堤上,饱览这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南来北往的货船络绎不绝,不禁让人感慨高邮灌区申遗成功,根植于高邮悠久灿烂的农耕灌溉文化。在追溯高邮的灌溉历史时,可以发现这一水工遗产的工程布局完善,通过一系列打造,形成了蓄水、调水、漕运、配水、减水,实现了完整的灌溉体系。同时,由于其建设精巧,高邮灌区灌溉面积也从最初的几万亩发展到最高峰时的63万亩,成为里下河地区真正的粮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里下河地区的粮仓,高邮市水利部门清晰地认识到“里运河-高邮灌区”在有效提供农田灌溉的同时,还应注重节水。为放大高效节水效应,灌区在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引领灌区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平、可靠、灵活的灌溉供水服务,切实打通水利惠民“最后一公里”。

为擦亮灌区世遗金字招牌,近年来高邮科学划定“里运河-高邮灌区”灌溉设施及其伴生的历史文化遗存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实施灌区改善保护提升工程。同时,通过融合发展,在粮食安全、水环境改善、乡村面貌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水平提升等方面协同发力,从而建设全国现代化样板灌区。

建管并重打造全新节水高效灌区

2022年年初,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批灌区水效领跑者名单,全国共有15处灌区获此殊荣,南京市六合区龙袍圩灌区榜上有名,成为南京市唯一入选的中型灌区。

秋收季节即将来临,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赵坝村,连片的标准田块一字铺开,地上4座智能泵站可手机一键操作开关闸;地下,高效节水地下管道两天即可完成千亩农田灌溉。大型喷灌机组在田间挥洒出道道彩虹,田野里农民告别了“小白龙”式的漫灌用上了新科技。

回忆以前的灌溉经历时,村民们笑着说:“以前我们都是骑着车带着笨重的水泵出门,拖着几十米长的水管在田埂上四处奔跑,遇到地势低的土地,水很快就漫出来了,而地势高的田块还滴水未碰,如今有了高效设施,再也不用愁旱涝了。”

近年来,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实施中,江苏将节水与生态保护理念贯穿灌区改造全过程,将信息化、自动化等现代技术应用于灌区改造各环节,稳步推进规模化及绿色一体化精准灌溉技术,聚焦生态沟渠示范推广,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高起点建设生态灌区。

作为省内中型灌区的典型,龙袍圩灌区从根源治理,挖掘高效用水潜力,平稳生产生态,提升用水效率,基本建成较为完备的节水工程体系。对历经50余年的龙袍圩灌区进行配套建设与改造,灌区累计完成投资1.13亿元,现灌区拥有泵站55座、河道39条137.5千米、渠道及沟611条537千米,灌排合一、行水高效。

经过一系列的工程建设,龙袍圩灌区基本建成“挡得住、排得出、灌得上、降得下、能控制”的工程体系,灌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近两年,灌区改建渠首工程4座;新建灌溉渠道2.4千米,改造灌溉渠道2.08千米;改造排水沟7.05千米;改造渠沟道建筑物38座,有效区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灌区一次灌溉周期缩短1至2天,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灌溉水利用系数0.674,年新增节水能力18万立方米,年增产粮食9万公斤。(张韩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