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领取65000元保障金……遇到这样的活动,你心不心动?继北京商报报道了轻松保自动续费问题后,近日,又接到了张琳(化名)的投诉。她表示,自己看到轻松保免费领取保障金的链接后,本着“薅羊毛”的心态点进去,却没想到领福利变买保险,并陷入了“连环套”,自己成了“被薅的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一探究竟,3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在“轻松保严选”微信公众号首页,“免费领取保障金”的活动十分诱人,但参与活动后,很难“全身而退”,会进入一个接一个的投保链接,稍不注意就会连续投保……

免费领保障金?福利背后竟是保险“连环套”

“免费领取保障金”“点击免费领取最高65000元健康金”“您有一份65000元健康金待领取”……在各大社交平台,你是否收到过此类活动的推送或广告?

近日,张琳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自己通过轻松保的链接免费领取保险产品,却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投保链接的“迷魂阵”。

根据张琳提供的线索,北京商报记者参加了轻松保免费领取健康金的活动。在参与活动时,先后被推荐购买百万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等各类保险产品,且有些推荐页面“伪装”成红包,福利与投保真假难辨。

记者在轻松保严选平台的活动页面参与免费领取健康金活动时,点击了页面上最明显的“完善保障”按钮,平台随即进入了投保界面,投保产品是一款百万医疗险产品,由于无意付款投保,便打算退出。

可当北京商报记者点击退出,页面却跳出一个微信红包样式的弹窗广告,上面写着“您的好友16人已领取,200万医疗保障金”等内容,并附带一个标有“开”(繁体)的按钮。

记者随即点“开”发现这依旧是保险产品链接,页面介绍称该产品可覆盖重疾和轻症。可当在该产品页面投保后,平台又弹出了一个投保页面,告诉记者“获得继续添加150万意外保障机会”。

这次记者没有付款投保,可退出之际,页面又弹出了一个类似红包的弹窗,显示“您被选为幸运用户,150万意外保障金”……

互联网式营销不能生搬硬套,平台引流需把握尺度

对于轻松保通过免费赠险活动向消费者接连推送保险的情况,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师分析表示,首先,如果活动写明“免费领取健康金”,实际赠送的却是健康险产品,这存在诱导的嫌疑,因为保险事故是否发生和是否能拿到理赔款是不确定的,而健康金却是明确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其次,平台的引流操作存在诱导投保或套路投保行为,涉嫌损害消费者利益。

北京格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玉涛表示,部分平台将保险产品包装成了免费或者微小费用增值服务,容易让消费者对该服务性质与费用等产生误解,继而作出错误意思表示,存在误导性销售和欺骗性销售的嫌疑。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则认为,如果只是一层嵌套还算正常,有的消费者的确需要提升保障,这样的提醒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多层嵌套则不应该被认定为一种正常的销售行为。

北京商报记者就“赠险变投保”相关问题向轻松保发函采访,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在互联网行业,通过免费活动、免费领取、首月1元等形式引流是常见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必然依赖流量获客,但在获客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宣传的尺度,注意合规性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引流手段和互联网营销思维都能完全迁移到保险行业。保险作为金融产品,对宣传用语的表述、续保续费、核保回访都有严格而明确的要求。”某互联网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如是分析。

销售和非销售页面应“隔离”,消费者勿贪小利

面对套路投保、涉嫌误导销售等问题,监管部门未来应如何加强监管和规范?平台又该如何整改?

实际上,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2022年首期风险提示,已经提醒了消费者,在保险营销中,有以“首月0元”“免费保障”等为噱头的误导投保“套路保”行为。

北京银保监局也发布过类似风险提示:“首月仅1元”“免费送保障”……部分保险机构在通过广告引流开展互联网保险销售业务过程中,存在过度营销、诱导消费等问题。北京银保监局还全面叫停了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京发布存在过度营销、诱导消费问题的营销宣传广告。

上述互联网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指出,根据目前行业出现的新问题,未来监管部门整治应该精确到互联网保险宣传页面比例如何划分,保费、保障期限如何呈现等。

既然部分地区的监管部门已经着手整治,以轻松保为代表的互联网保险平台该如何调整,才能合规吸引消费者,洗清过度营销、诱导消费的嫌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保险研究所研究员张俊岩表示,即使是有“免费保障”等广告引流,按照监管要求,互联网保险销售页面的首页必须是提示进入投保流程页面,保险机构应当通过设置提示进入投保流程页面,对销售页面和非销售页面进行分隔。而且提示进入投保流程页面包含有提示投保人即将进入投保流程、需仔细阅读保险条款、投保人在销售页面的操作将被记录等内容。

作为消费者,在互联网保险平台领取福利或投保过程中,又该如何“反套路”?张俊岩指出,加强金融保险消费者教育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消费者自身要更多地了解保险市场、保险产品和自身的风险保障需求。在进入这些页面时,消费者就要提高保护自我合法权益的意识,谨慎对待签字、授权、付费等重要环节。注意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己了解所签署或授权的协议内容,避免被引诱连环投保。

另外,根据北京银保监局此前发布的相关提示,消费者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贪小利。知晓“免费”可能是商家为了吸引流量,或是为了获取大量消费者数据而使用的营销手段;二是看清产品费率。理性看待“首月1元”等宣传语;三是务必树立理性消费理念。仔细、全面了解保险产品信息,审慎点击、确认相关内容,理性投保。(陈婷婷 李秀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