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整体发展格局和前景,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必然要求,“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写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释放了明显的信号。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启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回应制造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时提到,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未来仍然是重点努力的方向,“我们要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要求”。
在具体举措方面,肖亚庆首先提到要加大制造业的投入力度,保持制造业占比总体稳定。据他介绍,我国制造业正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有非常多的开拓机会,企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产业集群的发展要进一步提升。“现在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优势,有非常好的基础,把现有的基础存量发挥好作用,提质升级,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方面产业集群的作用发挥就显得更为重要。”肖亚庆表示。
中小企业也是制造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肖亚庆表示,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制造业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制造业行业领域里有千军万马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大企业、中企业和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制造业生态。我们要在维护和培育生态上下功夫,特别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此外,制造业还要在提升水平上、自立自强上下功夫。肖亚庆称,制造业在向高端迈进的过程中,要解决自立自强的关键核心问题,使制造业水平在一些行业、一些领域的突破基础上,整体水平能够不断跃升,支撑整个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增长。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要创造更好的环境,做好服务工作,做好政策支撑工作,形成合力,支持制造业做优做强做大。
事实上,我国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视早有“暗示”。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曾提到,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更为清晰地将其表述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几个月以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便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其定位越发清晰,方向也越发明确。
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表示,提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发力。在硬件方面,需要提升我们的原创力,加大基础性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并给予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项目更多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而软件方面,就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平台算法,能够提前预警、提前检测,更好地分配,运筹帷幄。
而且在政府相关政策的牵引下,也会孵化出大量的新的可能。例如有了信息技术,这些工业软件控制平台可能就会形成新的赛道,为工业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打通以及提升效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因此,在“软件”方面,这一系列企业及行业也会迎来长足的发展,包括其市值规模、承载能力等也会持续提升。
据了解,我国制造业总量已经12年位列全球首位。肖亚庆表示,我国制造业的31个大类、工业的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都是齐全的,“这在全世界是独有的”。但在供应链的稳定及核心技术方面,我国制造业仍有自己的短板。
在回应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问题时,肖亚庆也提到,当前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再比如交通运输的困难和费用的提升,还有疫情散发出现后一些不畅通的地方。最大的就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造成影响。
为此,工信部将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抓工业经济的提质升级,以及积极创办一流企业等。
王鹏表示,工业经济的堵点主要集中在四部分。首先是核心零部件、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其次是大宗商品原材料能否保证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之下持续供应;再次是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最后就是大量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订单,信贷、金融产品及相应的财税政策无法汇集到大量的中小工业企业当中。
因此,打通上述堵点,也可以从几方面发力。在王鹏看来,在关键零部件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大研发力度,从而保证技术的自主可控。而在大宗商品方面,可以提前布局,例如针对能源、粮食等领域,一旦出现异动,就可以通过提前的布局进行解决。另外也可以通过期货、远期订单、远期合约等金融衍生品的方式,让供应链原材料处于优势地位。
而在国内的供需矛盾方面,则可以利用数字化的平台加以解决。例如用数字平台提升产业链之间的协同效率,实现来料加工或者根据订单进行生产的自动排期,进而提升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效能,对于实现原材料的畅通,促进工业生产也有很大作用。(杨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