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超过40%的经济总量在县域。近年来,陕西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2021年以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全省76个县(市)逐一召开“一县一策”对接推进会,对各个县(市)“精准画像”,编制“一县一策”事项清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2021年,陕西76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再次超过全省水平,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40.8%提高到42.1%,一举扭转了2012年以来逐年下降的局面;新增富平、吴起、黄陵、旬阳4个县(市)跃上县域生产总值200亿元台阶。

2022年6月中下旬以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组织2000年以来撤县设区的13个市辖区(西安市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宝鸡市陈仓区、凤翔区,铜川市耀州区,渭南市华州区,延安市安塞区,榆林市榆阳区、横山区,汉中市南郑区,安康市汉滨区,商洛市商州区)逐一召开“一区一策”推进会,指导编制“一区一策”事项清单。陕西将已撤县设区的部分区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大盘,持续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半年,13个市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0.5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的18%,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13个市辖区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1434.99亿元,带动29.7万人就业,其中首位产业总产值1220.79亿元,带动就业15.5万人。

按照“一区一策”事项清单,预计到“十四五”末,13个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达746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20.75%;工业增加值达381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791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2722亿元;新增6个区生产总值跨上200亿元以上台阶、3个区跨上500亿元以上台阶、2个区跨上1500亿元以上台阶。

在产业发展方面,预计到“十四五”末,13个市辖区主导产业总产值达6069亿元,累计带动124.6万人就业。其中,首位产业总产值达4920亿元,带动55.7万人就业,第二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149亿元,带动68.9万人就业。13个市辖区中,首位产业为工业的11个,首位产业为三产融合的1个,首位产业为文化旅游的1个;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11个,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1个、技术密集型产业12个;培育龙头(头部)企业41个,创建全国知名区域品牌25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开发14个。

在园区建设方面,预计到“十四五”末,13个市辖区创建省级经开区5个、省级高新区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在工业集中区,打造特色专业园区16个;在现代农业方面,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4个、省级示范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截至目前,13个市辖区已打造特色专业园区7个、申请创建9个,推进创建省级经开区4个,进入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6个,新批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

在融资平台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13个市辖区计划整合区级融资平台72家,向平台公司注入资产281亿元,市场化融资规模达431亿元,平台策划实施项目288个、总投资347亿元,AA(AA-)级融资平台增加至13家。

在创新发展方面,13个市辖区将深入参与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十四五”期间打造68个创新服务平台,创建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26个、星创天地26个,转化重要科技成果165项,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923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9家,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16家、“隐形冠军”24家,打造专精特新企业106家。

在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方面,“十四五”期间,13个市辖区将创建省级县城建设示范县(区)9个,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省级)示范县(区)10个,创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区)5个,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区)2个,创建乡村振兴示范镇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47个。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统筹,深入13个市辖区开展调研,逐项细化实施县域政策措施,制定推进计划,加强跟进督办,并加大资金支持,将13个市辖区纳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盘子;优化考核范围,将13个市辖区纳入县域考核范围,推动“一区一策”事项清单落地见效,助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跃升。 (杨晓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