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田野上麦浪翻涌,收割机奏响丰收的乐章,笑意在人们脸上流淌……既要粮满仓,又盼腰包鼓,河南努力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大文章。

“十三五”期间,我省粮食收购量连年稳定在700多亿斤的高水平,每年向省外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多亿斤,不仅保障了本省1亿人的口粮消费,还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河南粮。

■优粮优价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

5月27日,河南省同丰种业有限公司、封丘县合力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优质小麦订单生产基地的1万亩优质小麦,还没收割便已找到“婆家”——甘肃省粮油储运有限公司。

“今年粮食不愁卖!比去年同期一斤高1毛钱。”同丰公司经理翟亚东笑着说,今年主要种的是新麦26,这个品种颇受企业欢迎。

该县另一位种粮大户老赵很乐观:“估计后期小麦价格还会上涨,我要等等再卖。”

种粮大户们明显感觉到,今年卖粮更容易了。这得益于今年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取消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制度。粮商们不用再担心无证收购受到处罚,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经纪人等多元市场主体纷纷加入收购行列,农民卖粮也有了更多选择。

不管是把粮食提前卖到甘肃,还是想“捂一捂”等待涨价,都是流通制度改变后市场出现的积极变化。

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在粮食收储中也变得更加主动。比如,中原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在延津县试点订单化种植了2万亩小麦,将触角延伸到产业链上游。

中原粮食集团董事长王凯说,按照企业需求引导前端种植,将种植、收储、加工环节连成一体,保证农民按需种植、收储企业全程主导、加工企业按需收购,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同时,也让优质粮卖出了优质价。

■放开不放任门槛低了管理更严格

农民的“钱袋子”鼓不鼓,始终是衡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成色的最重要指标。

为防止“谷贱伤农”和“卖粮难”,国家先后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收购、国家临时收储等托底性收购政策。随着市场形势发生变化,粮食供给更加充足,国家开始推进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2014年起先后取消了大豆、油菜籽、玉米等粮油品种国家临时收储政策,2016年起进一步降低了政策性收购比例,逐步实现以市场化收购为主。

有人担心,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制度取消后,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涌入粮食市场掘金,一旦投机商囤积粮食、操纵市场,就会造成粮价暴涨暴跌。

“监管难度和强度确实增大了。但是,放开并不意味着‘放任’。”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储备管理处处长李刚说,新条例变事前管理为事中事后监管,明确了发展改革、粮食和物资储备、市场监督管理以及卫生健康等部门的粮食流通监督管理职责,有效避免了职能交叉和监管空白,更加有利于维护夏粮收购秩序。

目前,南阳市麦收已过七成。从当前的小麦行情来看,三等标准品价格为1.15元/斤—1.17元/斤,部分中储粮粮库轮换收购价和面粉企业收购挂牌价1.20元/斤,较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1.13元/斤高出0.07元/斤。

南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王炜逸说:“与往年托市收购为主不同,今年主要是引导国有粮食企业采用租仓、代收代储、订单收购等方式,与粮食加工、饲料加工、大型贸易企业合作,进行市场化收购。”

目前,南阳市已与今麦郎、厦门国贸、茅台集团、牧原、想念等省内外企业达成合作收购协议,协议数量超过22亿斤。

■提升粮储水平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小麦和玉米调出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三;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粮食“睡”在粮仓里,如何保障其安全呢?

6月5日,记者来到我省首个仓储智能化建设试点单位——河南郑州兴隆国家粮食储备库。

粮仓大门一打开,一股浓郁的麦香就扑面而来。抓起一把小麦,色泽金黄、颗粒饱满,这些2018年的小麦依然保存完好。

兴隆粮库智能化办公室工作人员裴颖璘介绍:“我们通过手机上安装的‘智能化粮库综合管理系统’APP,就能完成智能通风,开启氮气储粮系统和环流熏蒸系统,抑制并杀死害虫。”

“减少损耗就是增产。智慧存储的损耗率4年只有0.5%左右,而普通农户存储一年损耗率高达18%左右。”兴隆粮库科学储粮小组组长周晓军说。

2016年至2020年,我省共投资87.39亿元,用于推进高标准粮仓、绿色仓储设施、应急能力建设。截至2020年年底,我省拥有气调储粮仓容204万吨、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369万吨;建立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动态远程监管、粮库在线监控,确保库存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有效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购好粮、储好粮,是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的重要环节,也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应有之义。未来,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河南必将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李若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