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既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认可,也是一个区域高质量发展与否的晴雨表。培育更多的高企,是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日前,江苏省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口气取消了220家企业的“高企”资格,并追缴其自发生上述行为之日所属年度起已享受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

在这份名单中,不乏常州协鑫光伏科技、常州泛亚汽车饰件有限公司、无锡威孚汽车柴油系统有限公司、江苏银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 引发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探索高企退出机制助力高质量发展

这220家企业被取消资格的时间分别从2018年至2021年不等,被“摘牌”的企业中,来自苏南地区的数量最多。

据“江苏科技”发布信息显示,这是江苏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省高企协调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日常管理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对2020有效期内的高企全面展开自查自纠工作。

220家企业中,有的是因市场变化、主体变更、经验调整等原因,企业已经处于关停状态,共153家,占69.5%;自愿放弃、有迁移地、资格取消、被其他企业兼并、不再从事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经营活动的企业62家,占28.2%;经自查,不再符合高企认定的企业5家,占2.3%。

比如如无锡威孚汽车柴油系统有限公司2017年被母公司威孚高科吸收合并,已撤销了独立法人资格。值得关注的是,也有企业是因为“注水”而被剔除出高企队伍中的。特别是一些研发能力差、创新动力不足的企业,初期可以通过购买专利,增加研发人员数量、研发费用等方式进入高企行列,但“后劲”不足,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被摘牌也理所应当。

在无锡市科技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看来,“高企摘牌”就不应该是新鲜事。既然符合条件可以获评高企,那么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自然可以被“摘牌”。本次开展自查自纠,目的就是从单纯地追求数量,向高质量发展进行转变,对企业起到督促、警示作用。

最大程度发挥高企引领作用

在不少地方政府领导眼里,高企是“金元宝”,不但体现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更是地方科技创新的“亮丽名片”。因此,每年科技管理部门也都把培育高企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制定出培育的数量和目标。

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企的培育与认定工作。从初创企业到成为高企,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许多地方政府从筛选、培育等,就开始从政策上进行扶持。

但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过于“追求”高企数量,产生对个别高企把关不够严格、对高企日常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不到位的现象。

高质量的科创不能只考虑一块高企的“牌子”,以及它背后附属的“红利”,地方政府更应该引导企业扎实走好创新路,绝不能求数量、轻质量,更要注重推动高新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今年起,我们开始推行企业创新积分试点工作,依托即将建设完成的无锡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管理平台,借助大数据手段,通过聚合散落在各部门的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相关数据,以量化评分的方式,开展企业创新积分的申请、政策兑现等,为精准施策扶持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依据,更好地起到引领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无锡高新区党工委相关领导表示。

把监督工作融入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事中事后全链条

强化监督、退出机制,不意味着不重视高企的发展。

日前召开的2021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协调会上,科技部主管部门强调,要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监督机制,积极查问题、找短板,采取各种有效监督措施,把监督工作融入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事中事后全链条。

会上还提出,仍要以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为牵引,优化整合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服务资源,着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营造本地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良好政策环境。

以扬州为例,进入“十四五”新时期,扬州市提出,对与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仍偏少、高新技术比重仍偏低、产业特色仍不明显等问题,推出了《扬州市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2021-2023年)的若干政策》,旨在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促进创新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壮大培强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科创名城的重要路径。” 扬州市科技局局长王友芳说。

扬州自2016年“科技创新28条”中首次明确对认定高企给予奖励以来,对于支持高企创新发展的专项政策从未间断。近年来,该市高企认定数、有效高企总数均居全省第6位。2020年,全市获批高企567家,创历年新高;全市高企营业收入达2480亿元,同比增加265亿元,增幅11.9%。其中,营收超亿元高企有388家,较上年增加44家,增幅达12.8%。

这份成绩主要源于扬州多年深入企业排查筛选,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备案处理, 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跟踪服务,及时按照规定统一申报;对于暂时不符合条件企业,进行系统指导企业整改或完善,充分发挥高企的引导、带动作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刘纯 过国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