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读懂财经

在电影《一代宗师》里,丁连山对叶问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一门里,有面子有里子,面子某天请人吃支烟,里子可能就要去除掉一个人。"


【资料图】

这道理放在高瓴身上上同样适用。在二级市场投资人的认知里,存在着两个高瓴:

面子上的高瓴,热衷于讨论长期价值,在公开的上百万一手文字中,人们既可以找到 " 长期主义 " 和 " 价值投资 " 等基础概念,也能找到 " 守正用奇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 等东方哲理,以及 "Timing is everything" 这样的西式表达。

而里子上的高瓴,则处处显露出一个投资人的善变与俗套。2010 年,高瓴近 3 亿美金投资京东,成为张磊投资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2014 年京东上市之后,高瓴开始有节奏地减持,一直到 2018 年第二季度把自己减成散户,错过了京东一年 5 倍的上涨。

昨天,粉笔 CEO 张小龙发布朋友圈," 远离那些说做价值投资的人,尤其姓张的人。" 在这条朋友圈里,张小龙还配了一张张磊写的《价值》一书。尽管今天张小龙再次发声,称只是调侃了一下张老板,朋友说张老板卖得不多,就一两千万股," 我错怪他了。" 但回顾过去两年在资本市场的操作,依然很难让人把高瓴与长期主义联系到一起。

价值投资这四个字让巴菲特封神,过去中国有很多投资人想成为 " 中国巴菲特 ",但从来没有人成功过,曾经张磊距离这个目标很近很近。但事实证明,再大募资体量、再强的二级市场号召力,也永远不能决定潮水的流向。

从时间的朋友,到时间的 " 炮友 "

在 2017 年人大毕业典礼上,张磊那句 " 做时间的朋友 " 一度成为投资界的经典名言,被很多投资人奉为圭臬。

但回顾高瓴这几年的投资,高瓴正在离时间的朋友越来越远。最近几年,高瓴逐利的短期投资越来越常见。

在蔚来上市之前,高瓴资本便已入股,然而在蔚来低谷时,2019 年四季度高瓴资本首次清仓蔚来,随着蔚来度过生存危机,蔚来股价翻了 10 倍,此次清仓使高瓴在蔚来身上损失约 42 亿美元。之后高瓴在 2020 年三季度再次买入蔚来,不过到第四季度,高瓴在蔚来赚到 6500 万美元后,再次清仓蔚来。

类似的短线投资在 A 股也屡屡发生。2020 年 10 月,凯莱英以 227 元每股增发 1018 万股,累计实际募资净额为 22.75 亿元,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认购了 440.53 万股,占增发新股总数的近一半。认购完成后,2020 年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2020 年底 " 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 中国价值基金 ( 交易所 ) " 持股凯莱英 440.53 万股,占总股本的 1.82%,成为凯莱英第六大股东。

在 2020 年 9 月出版的《价值》当中,张磊对凯莱英作出如此评价:" 作为凯莱英的长期支持者,我们将继续推动完善旗下医疗产业平台和被投企业生态,提升凯莱英服务创新药公司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它们在小分子、核酸、生物药外包生产研发以及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等新业务领域开展深入战略合作。"

讽刺的是,这个 " 长期支持者 ",却在认购增发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套现了。随着 2021 年 4 月 13 日开始解禁,高瓴资本对凯莱英的减持就已迫不及待,第二季度减持了一半的持仓 ( 220.26 万股 ) 。凯莱英发布的三季报显示,高瓴资本继续 " 卖卖卖 "。在三季度末,高瓴已经退出凯莱英前十大股东名单。不到一年时间,高瓴就在凯莱英身上的获利就已经接近一倍。

这样故事也发生在隆基绿能身上。2022 年,碳中和新能源行情在 A 股上演,作为 " 光伏茅 ",隆基绿能的股价涨了近 3 倍,市场沉浸在巨大的双碳狂欢中。2020 年年末高瓴 158 亿拿到隆基绿能 6% 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但两年解禁期刚过,高瓴资本在今年一季度就减持了 7581.46 万股(减持比例为 15.6%),一季度隆基的股价在 40 元的上方运行,按照 35.8 元成本价,此笔交易帮助高瓴拿到 3 亿收益。

另一笔大手笔是 2020 年年初高瓴 400 亿入股格力,拿到格力 15% 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但格力并未给高瓴带来回报,按照最新股价,高瓴在格力亏损 84 亿,最高亏损超 150 亿。面对巨额亏损,且受困此前的 3 年解禁期未到,高瓴曾一度想转让格力股权,但未有机构接盘。

投资人刘波就说,高瓴的投资风格并不是如张磊所言的那样坚持 " 长期主义 ",而是更像吸收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并结合中国市场的混合体,这其中有 " 梭哈 " 了身家的 " 赌博式 " 投资,也有短期逐利的短线投资。

难怪有投资人戏称,哪有什么时间的朋友,不过都是 " 时间的炮友 "。

高瓴的面子和里子

其实,高瓴的做法并没什么问题,低买高卖本就是投资人的天性。但这一切与长期主义标榜在一起就多少显得有些违和。

要知道,每只基金都有存续周期,时间一到必须向金主爸爸做出交代。十年往往是一只基金的生命周期,却是长期主义的起步年限。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作为消费大牛股的可口可乐也曾经出现过三次十年股价不涨。

前几年高瓴受到追捧,与二级市场向来的造神传统有很大关系。不论是各种五花八门的野生股神,还是当年徐翔这样的私募大佬,都告诉我们这里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一代版本一代神,这简直是二级市场投资行业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在高瓴崛起的背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资产大迁徙。

2015 年起,A 股机构化进程加快。2008~2015 年,A 股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基本在 10%-20% 区间内波动,个人投资者贡献的股票交易额占比高达 80%-90%;2016 年之后,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明显趋势上升,到了 2023 年一季度已经接近 40%。伴随着机构化的进程,价值股迎来一轮牛市。

从一定程度上说,张磊代表着这批 New Money 的意志。高瓴一边募着上百亿美元的钱,一边讲着 " 思想和资本必须创造价值 " 的游戏,给人一种 " 巴菲特也不过如此 " 的感觉,吹响了 A 股价值投资的冲锋号。

于高瓴和他们的 LP 而言,他们坚信,凭借它的体量和号召力,能够决定潮水的流向。在二级市场,高瓴参与的项目受到机构和散户的疯狂追捧,大多都能在 IPO 首日股价大涨。在一级市场,高瓴亲自入局高成长赛道,进行产业整合,诞生了宠物医院领域的新瑞鹏和零售药房领域的高济医疗。

然而一切的美好,都在过去两年内变成过眼云烟。人们终于意识到,一个人的发展 , 自我奋斗固然重要 , 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巴菲特再厉害,也不过是个爱喝可乐的美国老头,而我大清国自有国情在此:高瓴规模再大、二级市场号召力再强,也永远不能决定潮水的流向。

在中国,只有时代的 " 巴菲特 ",没有永远的股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