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上半年中国 GDP 实现了 5.5% 的增长,但从全球角度来看,经济处于下行态势,国际环境局势动荡、产业脱钩 …… 整个大环境更多还是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竞争。
(资料图)
下半年,中国经济会往怎样的方向发展?
未来 3-5 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房地产市场接下来是怎样的走向?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近日我们和经济学家任泽平展开了一场对谈。
他说,下半年中国经济的复苏是可以期待的;房地产最好的方式是让它市场化,回归常态。
以下是本次访谈精编,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口 述:任泽平 独立经济学家、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访 谈:林定忠 正和岛副总编辑、视频主编
编 辑:米丽萍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下半年,中国经济会好吗?
很早之前我就呼吁 " 是该全力拼经济了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放缓,那么它的就业、金融风险、债务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暴露,不发展是不行的。
比如很多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甚至包括像日本这样陷入人口老龄化的零增长的国家,整个社会的活力大幅下降。拉美当年经济停滞,波动比较大的时候,社会都发生了动荡。
发展了以后,老百姓收入提高,就业改善,就会安居乐业,这都是经济学的常识。
这些年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还是不错的,但是这半年还是面临着一些挑战。经济放缓以后,地方的债务压力就开始凸显,也对金融带来一些风险,所以一定要发展。
发展既要尊重规律,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领导人讲 " 撸起袖子加油干 ",事业都是人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有一句歌词叫 " 爱拼才会赢 ",所以要全力拼经济,这是主观能动性。
怎么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市场主体的信心,就是要让他们拼经济。
第二,尊重经济规律。比如说现在投资你肯定不能投老基建了,得投新基建,要跟高质量发展相匹配。
我这几年一直呼吁的是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我们的充电桩、数字经济、高端制造要突破 " 卡脖子 ",现代服务业要跟我们的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相匹配,要拼的是这些经济,而不能走回头路,搞那些过剩的。
我觉得传统经济最重要的是软着陆,要稳住,新经济要发展壮大,这两个都不能偏颇、走极端,所以我提出了 " 全力拼经济 ",这个词还有利于提振大家的信心,一听说 " 拼 " 经济,大家就铆足劲,有干劲。
尤其是 7 月 24 日政治局会议传递的信息非常积极,我们要扩大内需、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活跃资本市场、优化调整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等等,给我们传递了非常多的积极信号。
今年下半年是比较关键的时点,中国面临着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外部又面临着地缘动荡、逆全球化的潮涌,在这个时候,我们在内部把经济拼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我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是 5.5%,应该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结构性有压力,结构性有亮点。
比上不足,因为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挑战不同,所以有的增长比我们高;比下有余,相比于欧洲我们好太多了,5.5% 的增速放在全球来说还是领先的。
结构性有亮点也有压力。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硬科技的增长占比比较小,新能源整个产业链也就 3 万亿。传统经济的压力比较大,但是占比又比较大,房地产高峰时期房屋的销售额是 18 万亿,现在也有 13-15 万亿。这时候既要发展新经济,也要把传统经济稳住。
我们正在逐步地取消此前市场过热时期的一些对房地产的限购、限贷、限价的政策。
住建部也表示要降低首付比和改善性住房的税费,降低老百姓买房的成本,这不是刺激,是让它回归市场的常态、平稳,因为以前收得太紧了。
这些政策都是市场过热时期出的,这个时候要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供求关系进行调整,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年的经济一季度不错,二季度是有所下滑的,现在这个时点我觉得政策出得非常及时,扩大内需、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然后让股市繁荣,房地产稳住。
政策除了稳健之外,后面要跟一些 "1+N" 细则性的配套政策,比如超大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配套一些银行贷款等真金白银的政策。
我觉得下半年中国经济的复苏是可以期待的。当然这个时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政策要到位、要落地,期待各个部门、各个地方按照中央的精神,出真金白银的政策。
在这里我也呼吁我们的企业家也振奋精神,不要被一些个别的噪音所干扰,因为这不是国家的主流,那些人也不代表什么。
未来 3-5 年,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未来 3-5 年,中国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我是一个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理性的乐观主义者,非常看好中国经济长期的繁荣发展。
第一,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统计市场,毕竟有 14 亿人;第二,中国有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大概五六亿,消费能力非常强;第三,我们有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第四,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勤劳、智慧、吃苦耐劳。
我们正在迎接以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健康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给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提供了很多机会。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是全球大玩家了,已经在牌桌上了。当然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上还有差距,要奋起直追。
挑战的话我觉得有几个值得关注。
第一个是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挑战。中国去年的生育率是 1.1,今年可能会跌破 1。
生育率 1.1 是什么概念呢,美国大约是 1.7,德国大约 1.5,世界上老龄化、少子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是 1.26,也比我们高,更别说拉美、中东、非洲了,它们都是 2、3、4。
如果要是 1 左右,就意味着我们一代人少一半,人口结构面临巨大挑战,年轻人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活力会下降,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会下降。
那个时候拼经济,年轻人没了只能靠老人去拼,能拼得起来吗?这会影响到我们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要尽快地采取有力措施来提升生育率,应对老龄化。
第二,我们现在面临从全球化到逆全球化的风潮,甚至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需要展现出超人的智慧,中国是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中流砥柱,随着自己不断强大,要开始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通过与其他国家良好的沟通交流,维持世界的秩序和稳定。
第三,我们的民营经济信心经历了短暂的低谷,要提振。
民营经济是我们市场的主体,但现在民间投资是负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外部的挑战、内部的转型,民营企业家普遍感到迷茫。
还有个别观点对民营经济喊打喊杀,或者提出 " 离场论 ",现在国家已经出台明确文件予以否定和批驳。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学者也有责任,需要站出来守护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为民营经济鼓呼。
总的来说,我对未来中国经济还是有信心的,只要我们能够克服暂时、短期的人口老龄化、逆全球化、民营经济的信心不振等问题,未来大有前途。
我也希望国家的有关部门多多呵护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们放下包袱再出发。
现在放眼全球来看,比中国好的国家不多了,中国的治安很好,雾霾也治理了,房住不炒,我们还是做了很多的。
再加上我们新能源等领域要爆发出新的机会,这个时候大家都要做出调整,企业家要拥抱新时代、适应新时代。
我觉得只要大家都沟通,提振信心,出一些实质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一些专业、有情怀的企业家、学者多多呼吁,中国经济未来是大有可为的。
做企业面临的难点
有人说企业家是不能听经济学家的,因为经济学家更多地研究宏观经济形势,我现在也是两个身份,一个是实战派经济学家,做研究,另外我也在自己做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企业家不宜过度自负,经济学家也不要动不动就去指导企业家发展,因为各有所长,术业有专攻,要论管理经济学家肯定不行,但要是对经济形势的分析、政策的解读,企业家肯定不如经济学家,就像李世民说的,"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
我也是快奔 50 的人了,经历了很多事,发现一切出发点都跟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关。
第一,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旅程,结果没有那么重要,过程是最重要的。最大的财富不是物质层面而是精神层面的,就是你通过你的人生阅历提高了自己的认知,物质是可以毁灭的,精神是永存的。
第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要问问自己这个价值观是不是正心正念。
过去几年我为放开生育、新能源、民营经济发声,甚至参与一些论战,我每次都想明哲保身,但有时候不得不说的时候,就要反问自己是不是正心正念。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不是本着用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是不是因为你的发声或者一些举动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好,我觉得最终是价值观的胜利。
就像古人讲的 " 德以载富 ",一个人的权力、财富、名声、影响力越大,越要想清楚这些都是社会对你的一种信任,社会大众嘱托你利用好你的财富、权力、名望和影响力,来做推动社会进步的事情。
如果你在价值观上错了,一定会被反噬得特别狠。
第三,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要做一个产品,你的价值都取决于对他人的价值,对别人贡献的价值越大,自己的价值就越大。
真正下场做民营企业之后,我发现中国的企业家真的了不起,他们展现的企业家精神让人感佩。
第一,民营企业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说舆论压力。
一个企业如果不赚钱,怎么养活人呢,怎么扩大就业、交税呢。我觉得有时候社会要对企业家有包容,让企业家光明正大地赚钱。只要合法合规、不偷逃漏税,大家就多一些包容。企业赚了钱,就带动了就业,给国家交税,造福社会。
第二,客观来讲,我们整体的成本还是比较高。
现在房租、人员成本、五险一金都比较高,所以怎么来降低企业的各项费用支出,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大的事情。
第三,公共政策要加强跟企业家的沟通和预期管理,把事办好。
比如说我要开个餐馆,装修好了、把椅子等买好了、员工招来了、食材准备好了,突然说不能开门了,这样下去企业真的是不敢投入了。所以我觉得要改善营商环境,营造对企业家友好的环境。
总之,中国民营企业非常不容易,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精神非常伟大,希望社会多一些包容、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那些喊打喊杀的言论赶紧退潮,民营企业家振奋起来,多为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复苏做更大的贡献。
房地产到全力放开的时候了吗?
关于房地产,我觉得我们有很多误解。
第一,房地产仍然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我们城镇化率是 65%,改善性需求很大,再加上老旧小区改造,房地产为中国经济还能够提供一些重要的支撑,不能轻易让它硬着陆,更不能放弃。
第二,我们以前出台的限购、限贷、限价这些限制性措施不能说错,因为当时的环境市场过热,出台这些限制性措施是合理的。
但是现在供求关系、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房地产市场冷了,这时候就要加火,应该把此前的这些限制性措施予以取消,这也是我一直呼吁的。
现在确实也看到了一些变化,比如说 "7.24" 会议上讲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住建部的会议上明确讲要降低首付比,降低改善性住房的交易性的税费,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政策。
第三,对房地产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
有人说房地产一定要跌,不跌没人买,房价最好拦腰砍一半。如果房地产真的崩盘,受伤最严重的一定是老百姓。
很多人现在最大的资产就是房子,有人说我没房子,那房价跌下来我不正好抄底吗。
房地产是一个产业链的概念,带动了中国几千万人就业,房地产不好了,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影响,所以一定要有理性的、科学的认知。
房地产最好的方式是让它市场化,回归常态,软着陆,稳定发展,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去炒房,提高实体经济的成本,扼杀年轻人的希望。
但是如果硬着陆,房价暴跌,造成大量的烂尾楼,然后银行的不良以及大量的失业,也不行,一定要走中间路线。
让房地产逐渐地软着陆,长期稳定发展,我觉得是一个好事,当然这是个技术活,怎么做好呢?还需要构建我们的新模式,比如说城市群战略、人力挂钩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我在《房地产大趋势》这本书里也写到,未来中国会有 70% 的城市房地产过剩,有 20% 的城市房地产有发展潜力。
我讲过一个观点,"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长期还是看人口。
城镇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人从农村到城市,所以房价是涨的。
第二个阶段就是人从低能级城市包括农村,往大的都市圈城市群流入,这时候就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低能级城市像西北、东北、一些三线城市,因为人口流入停滞,出现了人口的流出,基本就不会再涨了。
人口向都市圈城市群流入,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区域中心城市,未来还有人口的需求潜力,这些地方房地产市场还有支撑。
再加上中国人口总量的拐点已经出现,城镇化接近尾声,人均住房面积 30 多平,套户比 1.09 套,国家也提出要稳定房地产的预期。
结合这些因素,中国未来 70% 的城市我觉得房子基本饱和,甚至过剩,只有 20% 多有人口流入的这些都市圈、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还有一些需求。
至于房地产税的问题,我有几个判断。
第一,从土地财政往房地产税转型是大势所趋,因为大开发时代落幕以后,地卖一块少一块,后面肯定卖不动了,因为房子越建越少了,只能在存量上想办法,就是房地产税。
第二,房地产税的出台需要时机,我觉得现在不是好时机,而是雪上加霜。一定是房地产市场不错,能扛得住的时候出台。
第三,一定要合理,在存量环境提高了税费,就一定要降低交易环节的税费,不然会增加老百姓的综合税费。
比如说把交易环节的税费大量降低,再开征存量环节的税费,相对合理一点。
而且要对一些特殊人群给一些免征,比如一些公房,多孩的家庭,赡养老人、子女家庭负担比较重的、有失业的,给予一些特殊照顾。
我觉得如果真要出台,先不要面那么大,可以先找一些热点城市试点,试点也不要全范围的,比如像贾康老师讲的首套改善性的先别征,先从豪宅和三套以上开征,逐步再去改善,会好一点。
总的来说,现在经济、房地产都是需要恢复的时候,大家要有理性的认识。
排版| 十一
编辑| 十一 主编| 孙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