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业掀开“十四五”新篇章,释放更多政策利好。2月8日,在2021年北京市商务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闫立刚表示,2021年预期北京市场总消费增长7.5%左右,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
立下增长目标,北京将从数字化赋能、传统商业升级、品牌消费等多元角度推动商业提质升级。闫立刚指出,深化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打通内循环堵点。
◆支持数字商业街区建设
传统商业在与数字化的结合中将受益良多。闫立刚表示,2021年,北京将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倡导智能消费,拓展社交电商、网络直播卖货、云逛街等消费新体验。
与此同时,北京市还将深入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鼓励推广新零售、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带动更多商贸流通企业、老字号企业创新转型。北京的餐饮业也将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推动餐饮商户开展经营管理、营销推广、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改造。
消费渠道也将“反哺”技术创新。在近日举办的2021北京商业品牌大会上,闫立刚提到,北京市将利用消费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需求空间和应用场景,深挖市场需求,倡导智能消费,以需求牵引供给,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市场价值转化。
北京市还将支持数字商业街区建设,帮助传统商场数字化转型,增强实体商业和数字商业融合,加强消费场景智能化运用,强化消费体验、展示和服务功能,支持智慧零售、跨界零售、无人超市等新业态布局,并鼓励连锁超市企业进入社区布设自提点。
科技加码、体验升级,也为实体商业带去更多资源。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吴裕泰的北新桥店、王府井店相继进行数字化升级。在新模式上,以上门店应用了PC秤和自助购一体机,改变了以往先开票再交钱后取茶的结账方式,提高了顾客的结账速度,节约了排队时间。
◆“一店一策”改造扩围
会上透露,北京市将实施商业设施提质行动,同时制定实施“十四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其中,优化商业设施,研究在京东北、京西北、京西、京南、京东地区规划区域消费中心;有序推进昌平回龙观龙泽、通州环球影城等商圈建设,完成商圈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22个传统商圈改造任务,研究新一轮商圈改造提升计划;持续推进15家传统商场“一店一策”试点企业的升级改造,将购物中心、专业专卖店纳入“一店一策”改造范围;完成王府井步行街国家级示范步行街评估,启动前门大栅栏国家级改造提升步行街试点工作。
未来,在加快推进商业领域城市更新方面,北京将加大“一店一策”试点范围,业态从百货扩至购物中心、专业店等。北京商报记者在持续走访中发现,北京有部分购物中心的楼层布局、品牌以及硬件设施已经跟不上消费者需求的步伐。例如在硬件方面,母婴室、停车场、卫生间等设施的质量好坏决定了消费者在场内消费感受的好坏。而在服务上,大多购物中心仍以卖货为主要功能,是否拥有高频次的互动活动、会员服务、体验消费项目也影响着消费者到场的次数。而此类需要改造的购物中心,多为社区购物中心和一些老城区的购物中心。
据悉,截至目前,长安商场、王府井百货大楼基本完成改造,赛特碧乐城、顺义国泰已进入闭店改造阶段。下一步还将优化落实朝阳区CBD、三里屯、昌平龙德、石景山今鼎、平谷万德福、延庆八达岭等6个商圈的改造提升方案,力促王府井步行街硬件设施、商业业态提质增效。
除了传统的购物中心、专业店需要提质外,传统商业街也是北京加快城市更新的主要任务。据了解,前门大街将加快调整的步伐。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前门大街一直坚持“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的定位,并根据定位展开招商。接下来,前门大街将尝试引入具有创新能力、吸引年轻人的老字号,并在开设体验店、老字号时符合前门大街整体调性。同时,为了加强与本地人之间的黏性,前门大街将加大后街资源的开发。根据知情人士透露,预计今年更多体验类业态将开门迎客。
有商业街区研究领域的专家指出,过去的商业步行街多以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为主,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电商的崛起,商业步行街的功能被逐渐分流,需求频次被逐日降低。但是,大多数商业步行街拥有优越地理位置和知名度,若是通过增加改造升级提升档次,引入更多元的消费业态,就会扩大消费者辐射范围。同时,核心位置的商业街区是城市经济制高点,所以此类业态的蓬勃发展对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多元业态满足消费需求
传统商圈及商场的改造一直在不断推进,而这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消费需求。过去五年,北京编制实施了《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推动商业设施升级,在商业调整的同时,北京开展促进新消费引领品质新生活行动,启动“北京消费季”促消费活动,创新发放电子消费券,实施节能减排促消费政策,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培育了一批“夜京城”消费新场景。支持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新模式,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得以快速发展。据悉,仅在“北京消费季”中,全市近8万家商户参与,财政补贴金额累计达9.15亿元,拉动杠杆14.8倍。
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富均指出,综合性传统商圈升级改造,应基于当前新时期消费需求,注重需求侧的改革,在供需两端发力,培育高标准、高品质的消费示范区。随着北京整体城市疏解功能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商圈受冲击影响比较大,对于这类商圈应当适应现在的城市疏解功能的需求,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消费能力。
多元消费,数字化能够更好地助力传统项目改造升级。在王富均看来,在一些拥有历史性的传统商街上,例如王府井、前门等商业区域应推行文化消费,只有把北京文化资源融合到商圈内,才能构建消费的新模式。同时,借助一些智能化的数字服务也能拉动消费体验,例如智慧停车、会员服务等。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在现在商业项目都大体量的背景下,很多社区购物中心还具有很大的潜在挖掘能力。因为此类业态亲近社区,辐射半径小,往往此类项目消费者抵达更加方便,能够容纳多元化的消费种类,满足城市消费者的服务需求。不过,在传统项目转型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项目不能只是简单的业态模块堆积,也不是简单业态的组合,而是需要专注于一些可以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互动的元素和业态,满足消费者情感归属功能。
◆开启品牌首店服务“绿色通道”
新消费赛道活力充沛,品牌力量依旧。闫立刚提到,北京将实施多元消费培育行动,支持品牌首店,开启品牌首店服务“绿色通道”,助力品牌首店落地选址和推广,打造全球品牌首发首秀展示平台,支持各类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落地,开展引进品牌首店首发综合评价。
首店是品牌商在中国市场或区域市场的首秀载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北京市场依旧是国际品牌争相进入的阵地。去年,北京国贸商圈新引入Yves Salomom北京首店、GABRIELE COLANGELO全球首家旗舰店以及MITHRIDANTE中国首店等。近日,CBRE世邦魏理仕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回顾及展望》显示,在“首店经济”政策的鼓励下,2020年全年有31个国际品牌首店入驻,其中餐饮类占32%。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出境出行受限,国内的高端消费日渐增长。随着高端消费回流,直接受益的就是国内的高端购物中心。北京作为国际消费中心,渠道需要品牌来吸引流量,这也为品牌发展带去了更多机遇。
◆启动系列“+早餐”计划
北京还将鼓励各区发展生活服务业特色小店,引导连锁超市在社区新建直营门店。实现每百万人口拥有连锁便利店(社区超市)300个左右,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
在不断完善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的同时,北京市也在探索便民商业的新模式。闫立刚提到,北京将探索设立移动餐饮售卖车、智能厢式便利设施等非固定网点。实施早餐提升行动,启动系列“+早餐”计划,利用更多便民商业设施和电商平台,增加和优化早餐服务。此外,提升末端配送集约化水平,鼓励电商、快递企业与超市、便利店、社区商业综合体、商务楼宇等合作开展末端共同配送服务。
事实上,作为一个与居民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的业态,近年来,北京也在持续加码基本便民网点建设。社区商业已逐步成为北京市的重点推进工作之一。北京市在延续往年政策支持的连续性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生活性服务业的政策倾斜。每年通过商业流通发展项目支持便民商业网点建设,促进蔬菜零售、便利店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数据显示,自2015年北京率先提出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以来,北京市已累计建设提升蔬菜零售等八大类基本便民商业网点6600多个,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城市社区覆盖率达到98%。同时,在全国率先建立蔬菜零售等11个行业(业态)的标准规范体系。在连锁便利店推广搭载销售简餐、非处方药品、代收洗衣等综合便民服务项目。推广规范化社区蔬菜直通车397辆。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北京商业品牌大会上,闫立刚也指出,目前,北京商贸流通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例如,商业设施整体布局职住不平衡、住消不平衡,疫情暴露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物流体系还不完善,便民商业网点城乡发展水平不一等,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国内大循环在本市的畅通运转。
对此,闫立刚表示,北京将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打通内循环堵点。一方面制定实施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推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建成开业,规范提升10个菜市场样板,进一步提升生活必需品及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完善多层次商贸物流节点网络,支持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推动商贸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慧化发展。(赵述评 王维祎 刘卓澜 赵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