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力争到2025年,制造服务业在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重点领域制造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制造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企业。
制造服务业供给质量待提高
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2013年-2018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9%,增速明显高于其他服务业。制造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一步。
但目前我国制造服务业供给质量不高,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够,引领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不明显,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真正实现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耦合共生、相融相长,还要从各方面多加力。
“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明显偏低。在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水平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朝先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自我循环”,对先进制造业发展支持不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呈现出相对分离的发展态势,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苗圩表示,我国制造业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近年来,“卡脖子”“掉链子”的风险明显增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得过早、过快,不仅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将带来产业安全隐患,削弱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任务。
聚集重点环节和领域
此次意见聚焦重点环节和领域,从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优化制造业供给质量、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增强制造业发展活力、推动制造业供应链创新应用六个方面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发展,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
意见明确,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同时,强化节能环保服务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节能环保服务由单一、短时效的技术服务,向咨询、管理、投融资等多领域、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延伸拓展。
为实现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耦合共生、相融相长,意见提出,我国将以加快制造服务业发展专项行动等为抓手,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实施制造服务业主体培育行动、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行动、中国制造品牌培育行动、制造业智能转型行动、制造业研发设计能力提升行动、制造业绿色化改造行动、制造业供应链创新发展行动、制造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行动、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行动九大制造服务业发展专项行动。
在制造业智能转型行动方面,意见明确,将制定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抓紧研制两化融合成熟度、供应链数字化等标准,加快工业设备和企业上云用云步伐。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集聚一批面向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推进“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打造5个内网建设改造公共服务平台,遴选10个重点行业,挖掘20个典型应用场景。
同时,在冶金、石化、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实施成效突出、复制推广价值大的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加快制定分行业智能制造实施路线图,修订完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构建一体化发展生态圈
为确保制造服务业发展取得实效,意见提出,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破除隐性壁垒。推动服务业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全球优质服务资源,鼓励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进口。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鼓励供应链管理、咨询、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与制造业协同走出去,增强全球服务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引导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制造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服务业企业开展债券融资,有效扩大知识产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规模,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发适合制造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鼓励创投机构加大对制造服务业的资本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服务业企业到主板、创业板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意见强调,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加强区域协作,增强产业布局协同性,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制造服务业生态圈。支持制造服务业集聚发展,完善配套功能,优化集聚生态。依托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增值服务的生态系统,推动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促进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生态链。
郭朝先表示,当前亟须建立促进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加强金融业务监管,使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逐步消除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税收、金融、科技及要素价格方面的政策差异,降低交易成本。在加大对技术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加大对制造、服务企业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软性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