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条款过于复杂如同天书?网红保险“图片仅供参考”?不少消费者直呼,坑太多,套路太满。那么,该如何避坑,选择一款合适的保险?银保监会这份升级版“负面清单”或能成为最佳助手。

新增9项内容

近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下发2022版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涉及产品条款、产品责任设计、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产品报送管理四项内容,共82条。

总体看2022版“负面清单”列明的主要是人身险市场中常见的问题,如条款文字冗长、不通俗易懂,条款表述前后不一致,产品费率厘定不真实不合理,分红型产品夸大分红利益等。相较于2021年“负面清单”,2022版“负面清单”进行了一定调整。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22版“负面清单”新增加了9项内容,还有2项有所修改,共计调整11项内容。

新增内容主要涉及产品责任方面,新增了2条增额终身寿险的产品责任设计不合理问题,2条医疗险混淆新版重疾定义和相关概念问题以及不保证续保的表述,对于近期“隔离险”扰乱市场秩序行为,也被加入到了2022版“负面清单”中。

增额终身寿险等为调整重点

具体看,2022版“负面清单”新增了关于增额终身寿险在产品责任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增额终身寿险的保额递增比例超过定价利率,存在严重误导隐患;增额终身寿险的减保比例设计不合理,加保设计存在变相突破定价利率风险。

所谓增额终身寿险,简单来说,就是保险金额不断增加的终身寿险。与传统终身寿险不同的是,增额终身寿险偏重长期储蓄功能,保单的现金价值会持续增长,投保人拥有逐年递增的保险金额和身故保障。

近两年,随着增额终身寿险市场不断扩大,噱头营销、变相突破定价利率等现象也逐渐抬头。2022年1月末,银保监会曾通报表示,5家寿险公司报送的11款增额终身寿险增额利率超过3.5%,易与产品定价利率混淆,存在噱头营销风险。此次下发的2022版“负面清单”便呼应了银保监会此前通报的问题。

为何要限制保额递增比例不能突破定价利率?资深精算师徐昱琛表示,消费者容易把定价利率和增额终身寿险的保额递增比例两个概念混淆,误以为保额递增比例就是定价利率,如果保额递增比例超过3.5%,消费者可能误以为该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超过了3.5%,非常容易被误导。

此外,对于医疗险,2022版“负面清单”新增了医疗保险费率厘定年龄区间跨度过大,医疗保险条款混淆“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重度”概念,恶性肿瘤疾病保险仅含“恶性肿瘤-重度”责任等问题。

徐昱琛指出,2020版重疾定义已经将恶性肿瘤区分成轻度、重度两类,2021年2月1日以后报备的重疾险产品,都应遵循2020版重疾定义,涉及“恶性肿瘤”表述,需表述为“恶性肿瘤-重度”,不能混淆相关概念。

产品通报常态化

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人身险违法违规行为和市场乱象问题的打击力度。早在2018年,原保监会人身险部就对人身保险产品开展专项核查清理工作,发布了人身保险开发设计“负面清单”共计52条禁令(即2018版“负面清单”)。2019年,银保监会又建立了人身保险产品通报制度,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银保监会先后10次通报了人身险产品问题,前后约60家保险公司“踩雷”。

在最近的一次通报中,银保监会通报了28家公司的产品,点名了部分公司增额终身寿险增额利率超过3.5%、短期医疗保险关于续保的表述不符合监管规定,某疾病保险条款中关于极重度恶性肿瘤的相关表述与2020版重疾定义不符等。相关问题也都出现在了此次下发的“负面清单”中。

徐昱琛表示,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银保监会制定并持续更新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能够让保险条款的制定撰写更科学更简明,从而减少销售误导的可能性。

某寿险公司资深销售人员认为,“负面清单”的发布,让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有了更明确、精准的参照物和“反面教材”,也能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过程中,降低被误导的可能性,使消费者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陈婷婷 李秀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