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国家药品集采尘埃落定。2月8日,国家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布第四批全国药品集采最终中选结果。

根据最终中选结果,第四批国家药品集采共纳入45种药品,此次集采药品涉及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精神类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用药。最终结果显示,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2%,最高降幅达96%,预估每年节约药费124亿元。

尽管2月8日发布的《关于公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的通知》表示第四批国家药品集采的具体执行日期另行公告,但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此前表示,预计今年5月群众就可享受到第四批集采的成果。

据了解,此次集采在医药市场上并未掀起波澜和恐慌。“这次市场反应比较平静,不像当初‘4+7’结果出来后反应那么激烈。这已经是第四轮集采了,大家对集采的认识和预期也有了一定变化。”一位医药业内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说道。此前,“4+7”集中带量采购曾引起医药行业波动,曾有中选药企股价出现短暂大幅下跌。但在第四批国家集采拟中选结果出炉后,医药行业市场并未出现股价大范围波动的情况。

医药市场未掀波澜,但对于患者而言,几轮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却对他们有较大影响。除了中选药品大幅度降价外,患者的用药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两次国家药品集采中选结果中,原研药的身影较为少见,参与度并不高。部分原研药企在报价上趋于保守,选择“陪跑”,有的药企甚至报出了超过“最高有效申报价”的报价。与此同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也正在抢占原研药市场,此前曾经占据较高市场份额的原研药企在集采的影响下,市场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进入集采就要挤压药品价格水分,把药品价格降下来。降价似乎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国家组织药品集采通过合同的形式,确定每个中选产品的采购量和价格,中选企业不必再为进入医院销售而公关,切断了药品销售中间的灰色利益链。根据国家医保局的数据,前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涉及112个品种,中选产品的平均降幅达到了54%。截至2020年,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的实际采购量已经达到协议采购量的2.4倍,节约费用总体上超过1000亿元,有效降低了患者负担。

药品集采也进入常态化。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明确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健全政府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药品集中采购市场,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有力减轻群众用药负担。(李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