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建信投资”)是首家获批筹建、首家获批开业的市场化债转股(下称“债转股”)实施机构。作为债转股实施机构里的“头雁”,2020年建信投资债转股业务有何新的变化?
建信投资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2020年建信投资在过去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债转股业务发展全面升级,在募、投、管、退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呈现出资金来源转换、重点支持国企改革和战新客户、优化投资条款、全面强化投后管理以及投后赋能等新特点。
优化募、投、管、退多环节
来自建信投资的数据显示,2020年建信投资重点布局国企改革类项目,全年新增落地项目包括9家央企、33家地方国有企业和7家民营企业。“2020年,建信投资在过去业务发展基础上,债转股业务发展全面升级,在募、投、管、退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建信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在募资环节,建信投资2020年主要通过发行金融债、发行债转股投资计划、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融资。在投资环节,以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发布实施为契机,深度参与国企改革类项目,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在投资条款设计上,更加突出对企业的业绩约束和对管理层的目标考核。在投后管理上,强化派驻董监事的执行能力,将参与企业治理落到实处。在投后赋能上,充分利用投资覆盖面广、行业跨度大的优势,打造“链接组网-共生共享-进化提升”的产业生态圈,推动持股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债转股企业间提升产业整合、推动改革、促进合作建立组织保障,形成企业间协同效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债转股业务股权退出这个环节,建信投资也实现了业务创新。2020年9月,由建信投资主导、多方参与的市场首单转股资产交易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成功完成。该笔交易的完成标志着转股资产集中交易新阶段的正式开启,使“募投管退”业务流程形成完整的闭环。
“股权投资退出渠道不通畅是当前制约债转股发展的重要障碍。转股资产交易平台建立能够提升股权资产流动性、提高信息透明度、逐步培育长期价值投资者,有利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将社会资本有序转化为股权资本。”上述负责人表示。
加强投后管理 抑制被投企业乱投资冲动
投后管理一直是债转股实施机构能力的重要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建信投资在完善被投企业公司治理方面作出了更多有益探索。
建信投资负责人介绍,作为有意愿、有能力深度优化企业治理的机构投资人,建信投资经过三年多参与国企改革的探索实践,不断总结归纳经验,注重自上而下地推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帮助企业提升治理水平、完善治理结构。“在某建筑企业混改项目中,建信投资帮助企业从无到有建立‘三会’,在7人董事会中派驻2名董事;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打破‘大锅饭’,建立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上述负责人表示。
在抑制企业乱投资方面,建信投资对于企业重大投融资等关键事项,积极争取“一票否决权”,并在《公司章程》及协议中落实,实现有效制衡、有效治理。上述负责人举例称,某企业重大海外投资项目,因投资调研方案不充分,且脱离企业主营业务,在多方充分论证后,建信投资最终出具否决意见。
该负责人特别提及,针对企业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及重大改革发展情况等,建信投资借鉴银保监会对金融企业的年度治理谈话,创新“股东治理谈话”治理新手段,旨在建立外部机构投资人对管理层形式规范、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约谈”机制,形成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主动深入了解并督促企业改革发展。
不过,该负责人也表示,在投后管理方面,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下称AIC)也面临部分国企对新一轮国企改革、董事会建设认知不足以及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该负责人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对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并给予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政策指导和支持,支持债转股股东、外部董监事有效行使权利、发挥积极作用。
建议加强政策引导 搭建赋能合作平台
尽管政策持续发力,但债转股仍面临包括募资难、退出难等现实问题,有待政策进一步予以解决。
“国内股权、债权融资结构长期失衡,市场缺乏长期限股权投资资金,导致债转股资产与资金匹配性较差。市场化债转股业务广泛推广仅三年多的时间,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还未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此外,不少公司股权的一级市场价格长期严重高于二级市场价格,也增大了股权投资退出的难度。”该负责人称。
对此,该负责人建议,一方面应对公募产品参与债转股投资进行更充分的研究论证,畅通社会资金参与债转股投资的通道;另一方面,解决债转股投资计划双重征税问题。
针对投后阶段,该负责人也表示,投后阶段应以提升企业价值为更高目标,提供增值赋能服务。这些方面刚刚起步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难以满足监管政策的要求以及投资标的企业的诉求。“目前各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均存在缺少经验、人才缺乏、专业不足等问题,需要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借助外部资源,搭建合作平台,丰富手段,拓宽思路。建议监管部门加强政策引导,搭建赋能合作平台,聚合资源建立并丰富行业专家库、管理咨询专业机构库等,组织投后赋能的研讨及论坛,促进相关专家和机构合作推进、赋能企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