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碳汇指数保险”这个名称听起来还真有些玄妙。按一般解释,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即“碳吸收”,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称为“森林碳汇”。
但这种吸收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过程,如何能设计成保险标的?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不仅做到了,而且 “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的全国第一单已于4月26日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试点落地,为当地林业产业提供了2000万元的碳汇损失风险保障。
“这个产品设计起来的确太难了!开始时我们特意去外地请专家,但人家最后都回绝了,原因是根本没法设计。”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林全德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球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分之二,但引发森林碳汇能力减弱的灾因繁多,比如火灾、病虫害、冻灾等,加上各地域碳汇能力有所不同,森林固碳能力与量值又属于无形,一旦发生损失很难准确核定损失程度。因此,即使碳汇保险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刚需,国内也一直没有相关的保险产品,在国际上也是有待破解的难题。
“再难也要上呀!”林全德说。福建省森林覆盖率66.80%,连续42年位居全国首位,同时福建也是国家确定的林业碳汇交易试点之一。福建省政府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整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绿色经济,创新碳交易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碳汇金融。“中国人寿作为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对此责无旁贷。”
其实林全德和农险部门的同事们,早在3年多前就已经开始探索“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了。他们的思路是尝试将卫星遥感科技监测手段与碳汇理论方法学相结合,建立林业损毁与固碳能力减弱的损失函数模型,将森林损毁造成的固碳量损失换算指数化。经过一系列实地考察与论证,并匹配当地林业历史风险损失数据,最终在龙岩市林业局、财政局和金融局的大力支持下,联合林业专家开发出了“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产品。
“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的创新意义,首先在于其完全区别于传统针对单个林农理赔的林业保险。它是以当地林业主管部门作为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保险标的为生长正常且管理规范的生态林和商品林。保险期内,如遇约定的灾因导致林木损毁,且达到一定程度的林业碳汇减弱值时,保险公司按合同赔偿。赔款用于灾后林业碳汇资源救助和碳源清除、森林资源培育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等。业内专家认为,“林业碳汇指数保险”是在林业碳汇领域首次引入政策性保险机制,填补了相关的保险空白,为在全国开展碳汇保险起到示范作用,也是保险行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一次大胆尝试。
为更真切体会“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的保障作用,记者特意走访了“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第一单保障区域之一的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新罗区是我国重点富碳区县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79.66%,林业总固碳量超过100万吨/年,而江山镇山塘村完全浓缩了这种高比例植被的地质特点。这里青山环抱,翠竹茂密。山间空气清新,小溪潺湲,满眼是流动的绿色。江山镇山塘村林管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林业碳汇指数保险”,护起林来更有谱了。
龙岩市林业局局长张田华认为,“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的实施,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林业主管部门提升灾后森林资源救助及修复工作的能力和效率。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当前列出的时间表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和六大路线,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是要增强森林蓄积量和固碳能力。而此方面的绿色金融创新,中国人寿财险在福建无疑是走在了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