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来咖智库,作者 | 蓝猫,编辑 | G3007


(资料图)

花五毛钱就可以拥有一份 " 爱因斯坦的脑子 ",听上去惊悚又无厘头,但正在真实世界上演。在淘宝,已经有上万买家尝试了这种新奇的体验,也许有人会理性的分析这只是一种噱头和营销,对于卖家来说更是无本万利,但是买家并不在意——你以为我在交智商税,其实是你不懂我们的幽默。

买爱因斯坦的脑子吗?五毛钱一份

——你还在为考试焦虑吗,不妨下单一个 " 爱因斯坦的脑子 ",赋予精神寄托,智商 +1。

——爱因斯坦的脑子,拍下后自动长到你的大脑上,用过的都说好。

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聪明得像个穿越者一样的爱因斯坦,肯定不会预见到,若干年后他的大脑会在遥远东方一个叫 " 淘宝 " 的购物平台上火热售卖,每份均价 5 毛钱。在真假难辨的爱因斯坦名言中有一句:"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你的头脑是你最有用的资产 ",没想到 " 想象 " 和 " 头脑 " 被中国的年轻人以这样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淘宝搜索 " 爱因斯坦的脑子 ",已经有上万人确认收货,在小红书也有不少用户晒出了自己买脑子的订单,并表示非常有效,有的用户还在不同卖家那里分别购买不同的脑子进行测评,看看哪家的更好。有的卖家则对 " 爱因斯坦的脑子 " 再进行细分,包括聪明脑、恋爱脑、搞钱脑、文科脑、理科脑、艺术脑、社交脑等不同品类,价格上还会有微小的差异," 买啥补啥,买完就长脑 "。

在这些商品的讨论区,有不少有趣的反馈:有人说高考前一天买的,原本成绩只高一本线 50 分,高考超了 80 分;有人说买完之后顺利被 985 大学录取了,并晒出了录取截图;有人说买完之后发现自己的行为有点傻,看来确实是变聪明了;有人问 " 买完能不能考上北大 ",有人一本正经地回答 " 不好说,毕竟爱因斯坦不会中文 ";也有老实人真诚的回答 " 就是花 5 毛钱买个快乐而已 "。如果说买 " 爱因斯坦的脑子 " 还有一点 " 求好运 " 的玄学成分在,一些其他类型的虚拟商品则完全是为了恶搞和好玩,如电子蚊子(下单后自动去叮你想叮的人)、野生猪(以及鸡、狗、大象、霸王龙,已打疫苗,下单后自己走去你家找你)、好友智商归零(下单要备注好友名字)等,即使真的有人被好友买了 " 智商归零 " 也不会真的生气,真的好友都能理解这种无厘头的幽默。尽管有人质疑这类商品是在骗人,但在不少年轻人看来,购买这些新奇的虚拟商品就是一种廉价的情绪消费,发现这些无厘头商品时的惊诧愕然、仔细了解后对卖家巨大脑洞的佩服、买给好友时的互动和调侃、日后聊起来时的会心大笑……几毛钱就可以拥有这么多快乐,买的就是情绪价值,甚至物超所值,哪里算得上骗人呢?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聊天搭子、骂醒恋爱脑、秘密树洞、云监督学习的虚拟产品也在淘宝、闲鱼等电商平台卖的十分火热。在一个树洞聊天的评论区,不少买家表示,自己压力很大但是身边人又不理解,跟树洞聊天之后舒服多了,虽然给自己带来压力的事情不会因为聊天而消失,但自己心情好多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也增加了。在一个云监督学习的评论区,大多数买家都表示在客服的 " 炼狱监督、魔鬼监督 " 下,自己放下了手机、专心学习,每天的打卡和反馈也让自己的学习计划规律了不少。

对于这些虚拟商品的买卖,有人将此称为 " 情绪买卖 ",这些表面上看起来脑洞大开的虚拟服务(有的甚至算不上什么服务),却在真实的满足着人们的情绪需要。可能是陪伴,可能是安慰,也可能只是一份单纯地搞笑,为无聊的生活增加一点幽默的谈资。互联网情绪产品的本质,正是现实世界发现情绪、挖掘情绪、满足情绪、治愈情绪的投射;" 情绪买卖 " 的出现,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 " 情绪价值 " 的需求。

情绪买卖:年轻人正在为情绪价值买单

" 情绪价值 " 这个词最近几年来不断出现在营销案例和亲密关系类文章中,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推崇,到底什么是 " 情绪价值 " 呢?

现在一般认为这个词来源于经济学和营销领域中的 " 顾客感知价值 ",由美国爱达荷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杰弗里(Jeffrey J. Bailey)提出,他从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营销视角出发,将情绪价值定义为顾客感知的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情绪收益为顾客的积极情绪体验,情绪成本则为负面情绪体验。

这样的表述比较抽象,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早在 1996 年国内管理类期刊就有关于产品 " 情绪价值 " 的更形象具体的表达,作者认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种类繁多的服务性产业的共同特征的话,那就是它能够赋予产品 " 情绪价值 ",如果一个产品 " 无用 " 的地方可以给人们提供愉快、舒适、优越感、心安、优雅以及怀旧感等情绪,与 " 有用 " 的机能价值相比,这种 " 无用 " 的价值就是情绪价值。

而在心理学领域," 情绪价值 " 是一种感受上的需要,是内在的综合的感受,代表着被看到、被欣赏、被肯定、被关心,代表着被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敷衍。这与营销领域的 " 情绪价值 " 的指向是一致的:无论是消费还是人际关系,都可以选择让自己拥有积极的情绪收益的体验。

" 爱因斯坦的脑子 " 有没有用呢?从机能价值上来讲当然没有任何用处,但是只要几毛钱,就可以情绪价值拉满,消费者买到的是一份轻松的戏谑和幽默、一种对好运的期许、也是一种年轻的无厘头的生活方式。

在 " 情绪买卖 " 爆火的当下,也有不少声音表示:" 情绪买卖 " 不能缓解年轻人的精神内耗,例如:让自己高考取得好成绩的不是 " 爱因斯坦的脑子 ",而是自己努力学习的成果;陪聊和树洞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焦虑,但并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办法,战胜心理压力还得靠自身内心的强大;监督学习可能一时认真,但习惯养成还得靠自律和动机。还有心理学专家表示:" 好友智商瞬间归零,下单备注好友名字 "、" 纯种野生大蚊子,下单就出发,记得备注好友名字 " 这类产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哪怕只是开开玩笑,也会影响购买者的心理,甚至导致 " 见不得别人好 "。

那么,问题来了:参与 " 情绪买卖 " 的年轻人们是不明白这些道理吗?他们当然明白,只是他们不 care 这种上纲上线的老生常谈,他们是在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买单,他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自己喜欢的世界投票。有研究显示,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相比,Z 世代在消费时更倾向于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和仪式感,他们更愿意花钱取悦自己,与购买实物相比,他们更愿意为体验付费。

而在 " 情绪买卖 " 中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既然 " 情绪买卖 " 不是缓解精神内耗的根本方法,那么有需要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去习得这些 " 根本方法 "?笔者认为还是需要依靠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认知水平的提升,开始重视 " 情绪价值 " 也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 精神内耗 " 这个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主观色彩,认为情绪是由 " 内 " 发生的,仿佛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力主宰自己的情绪走向,靠自己的自律就可以减少精神内耗。但情绪的发生本身是非常复杂的,露出水面的只是冰山一角。根据 2022 版心理健康蓝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抑郁风险检出率为 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 15.8%,在成年人群中,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5 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 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尽管国内专业的心理治疗资源仍然紧缺," 情感树洞 "、" 骂醒恋爱脑 " 等泛心理类服务处于良莠不齐、野蛮生长的状态,但年轻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压力和不愉快是可以有方法进行纾解的,原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已经是社会整体对心理健康认知的一大进步。

结语

情绪价值本身已不是什么新词了,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挂在嘴边,从消费中获取的情绪价值,到人际交往、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越来越多的人从情绪价值这四个字开始重新认识关系和认识自己。尽管有人表示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但相对于大多数国人心理健康知识的贫乏来讲,开始认识到情绪价值的意义还远远不够。

前段时间," 我的父母为什么如此扫兴 " 成了社交网络上的热议话题,不少年轻人在声讨父母的 " 扫兴 " 行为的同时,也在表示对父母出现这种 " 扫兴 " 行为的理解:成长环境中物质条件的缺失、从未接受过情商教育也不知道如何表达爱与被爱、东亚社会亲子关系中夹杂的权力关系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物质生活逐渐充裕,精神健康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 情绪买卖 " 确实不能缓解精神内耗,但年轻人表示:Who cares?也许凡事都追求功利性的实际意义也是一种精神内耗,放轻松,认识自己的情绪也认识自己的需要,无论是在考试前花 5 毛钱给自己买一份 " 爱因斯坦的脑子 "、开玩笑给好友买一只恶搞的 " 电子蚊子 ",还是给自己买一个情感树洞一吐为快,这种轻松且不伤害任何人的简单快乐并没有什么不好。

推荐内容